身體美育立場下的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研究
圖1 身體美育的“三維合力”
三、基于身體的實踐路徑
基于身體美育立場下的高中舞蹈教育,其教學設計應始終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調動身體聯覺感知、激活個體內在情感、打破藝術學科內部界限的方式,構建以身體為核心的教學實踐路徑。我們知道,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依據,而教法是具體展現課程育人魅力的試驗場。筆者以2022年“浙江省普通高中音樂學科教學活動評審”(11)中兩節(jié)音樂與舞蹈模塊的優(yōu)質課為例,嘗試以身體美育理論探索舞蹈教學在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的育人路徑。
(一)調動身體聯覺感知,促進生生交互能力
身體美學理論認為,“審美感知必須總是經由身體感覺來實現,而且后者可以提供一個對藝術的更具體、更具官能性感知的用法”(12)??梢哉f,身體是音樂的必備“樂器”。身體作為集合官能性感知能力的載體,在表演和教學中應當予以重視。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強化身體感知力的綜合藝術教學。舞蹈指向身體感知能力的開發(fā),而與音樂配合之后可以讓身體對藝術的認知更加具體化,進而促進學生的身體感知。同時,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強調一種學生參與審美、多感官聯動的教學方式,將聆聽、編創(chuàng)、表演、欣賞、即興舞蹈等藝術活動深度融合,鼓勵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以具身體驗的方式,加強音樂與舞蹈兩個姊妹藝術間的溝通與協調,喚起音樂聽覺與舞蹈動覺的感知能力。“心理學認為: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感覺,是指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映象,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則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綜合的、整體性的把握。審美感覺和知覺通常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fā)揮作用的。”(13)因此,在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具身化的實踐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在音樂環(huán)境中的感知覺,喚醒他們的身體意識。
數字變革改變了社會的運行方式及我們在生活場域中形成的慣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社會進步確實有意義,可是在進步的過程中,人們若是完全忘掉了人最根本的生存能力,可能就會有危險”(14)。數字化技術推動了教育數字化的發(fā)展,并且為當代學校在教育技術方面帶來了更多可能性。然而,我們也需要正視數字技術所創(chuàng)造出的虛擬空間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步入青春期的高中生向往與他人產生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并從中獲得他人真誠的回應,形成一種融洽的關系;另一方面,比起面對面交流,他們更加愿意戴著“面具”生活在虛擬現實中。盡管學??臻g提供了日?;有越患臋C會,但是他們仍然依賴于網絡的在線社交方式來表達真實的自己。這樣的交往方式,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往體驗,從而使疏遠、緊張和道德冷漠消解了人際間的信任,進而讓現代社會的道德危機頻頻發(fā)生。(15)正如社會學家項飆所言,這是一種所謂人與人之間“附近”的消失。在本應用身體直接感應到的“附近”被虛擬交往方式替代之后,我們需要通過重建“附近”,喚醒群體的身體性交互來打破彼此的隔閡。而恰恰舞蹈活動中產生的所謂“磁場”的力量,能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彼此身體的“顫動”,這種力量不僅限于舞蹈本身的力量,也出現于事實和知覺中,聚集在舞蹈經驗中,通過進入相互作用的“場”,混合了人彼此身體運動和相互影響的力量。學校藝術教育的價值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及世界的交往能力,讓他們享有群體的歸屬與認同感。(16)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教學可以通過調動身體的聯覺感知來培養(yǎng)身體間性,促進學生之間身體的交互能力。
在教學中,發(fā)揮音樂與舞蹈深度融合的優(yōu)勢,設計具有交互特點的課堂體驗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身體聯覺感知、構建生生之間的群體間性,能打破生生之間的交互屏障,達成彼此間的和諧關系。以“人音版”《音樂與舞蹈》第七單元《現代舞》這一優(yōu)質課為例。首先,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閉上眼聆聽音樂,使身體舒緩下來,并且讓學生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和情感試著將身體動起來,想象自己的身體感知覺與音樂旋律進行同步,形成舞蹈中所謂的“內模仿”(17)。其次,通過身體與音樂的“內模仿”調動起身體的“動覺”意識,將音樂旋律通過身體感知覺的聯動而獲得共鳴,并以身體的表達外化呈現出來。最后,在調動動覺意識的基礎上,進階到雙人、群體接觸感知訓練。以雙人“引導—跟隨”的身體互動為基礎練習,借由兩根木棍作為教學工具,采用學生彼此用手掌心連接“木棍”的方式,嘗試體驗人與人之間“力”的效應,并在音樂旋律與身體造型的動態(tài)流動中,在保持木棍不掉落的情況下,變化出不同身體姿態(tài)。可以說,此時“木棍”成為一種空間中連接力效的媒介,一方面,表征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隱喻著在隔閡之下,彼此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關系;另一方面,學生為了保持彼此之間的“連接”,需要不斷通過感受彼此身體運動中力量的“接收”與“傳遞”,觀照彼此的身體動勢,形成默契的動作軌跡。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音樂與舞蹈達成的一種審美教育的協調與動態(tài)的融合,形成所謂“音舞相融”的藝術體驗,而且能夠在音樂與舞蹈的審美交融中,促進生生的身體交互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構建一種和諧的校園生存關系。
(二)激活個體內在情感,喚起身體創(chuàng)造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他們對美好與未知并存的世界充滿好奇與憧憬,也交織著迷惘與矛盾,正處在一個如美學家席勒所說的“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共同萌發(fā)的階段。席勒的美育理論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完整的人”,就需要彌合這兩種沖動。席勒認為:“人性的完美就是實在與形式的統(tǒng)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tǒng)一、受動與自由的統(tǒng)一。”(18)用朱光潛的話來說,感性沖動使人的潛能變?yōu)閷嵲?理性沖動在千變萬化的客觀世界現象中找出和諧的規(guī)律與法則。(19)因此,作為彌合感性與理性橋梁的審美教育,教師需要在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設計中運用智慧的手段調動起學生的感性經驗,并且激活其理性思維來發(fā)現美的規(guī)律,以此來喚起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力。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關系到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對未知經驗的刺激與探索,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教師的任務是在應用最有效的手段去幫助個人認識自我以刺激其創(chuàng)造性。”(20)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在個體利用已有經驗與身體素養(yǎng),于外在環(huán)境與內在情感的聯動刺激下,由審美直覺而形成具有形式意味的身體動態(tài),這種動態(tài)體現了個體內在認知、理解、記憶、創(chuàng)新、表現等多方面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梢?,教師需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與舞蹈創(chuàng)作實踐的機會,進而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利用已有的文化知識與藝術經驗,讓他們將其中的動態(tài)經驗通過解構、重組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表達,使學生能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