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這樣上音樂課”
摘自:《人教社》
這是一節(jié)三(6)班的音樂課。和往常一樣,上課鈴一響,我先穩(wěn)定了學生的情緒,然后開始了今天的教學。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欣賞歌曲《多來咪》,這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歌曲的旋律學生非常熟悉,很快地都能看著書上的歌詞跟著錄音演唱,但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感到很陌生。
于是,我就給學生介紹了音樂片《音樂之聲》的故事情節(jié):1938年的奧地利,修女瑪麗亞來到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能歌善舞的瑪麗亞老師,十分愛護特拉普亡妻留下的七個兒女,她用動人的歌聲和各種有益游戲熏陶、教育孩子們,使他們得到慈母般的溫暖和良好的教育。在納粹德國占領奧地利之后,他們組成了家庭合唱團,沖破了納粹德國軍隊的封鎖,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從學生們專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們已被故事情節(jié)深深吸引了。于是我利用課件播放了影片片段,欣賞了瑪麗亞老師在空曠的草坪上給孩子們上的第一節(jié)音樂課--認識“多來咪”,欣賞并了解了影片中不同演唱形式的《多來咪》的片段,最后還欣賞了影片中另外的幾首插曲《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晚安歌》。
精彩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深深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教室里鴉雀無聲,這時,只聽到第一組的一位小男孩喃喃地說:“我也想這樣上音樂課!”我看了那男孩一眼,只見他小臉通紅,兩眼發(fā)光,表情異樣興奮,當時我一下愣住了。
一節(jié)課很快就過去了,可那位小男孩的話語總在我耳邊回響,學生們觀看影片時充滿憧憬、期盼的眼神,也時常在我眼前縈繞。我不得不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原來的音樂課,可能只是讓學生會唱幾首歌。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雖說我們音樂老師的理念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許我們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觀念,還是沿襲著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得學生對音樂課還是興趣不濃。
為什么上個世紀的瑪麗亞老師能走進七個原本排斥她的孩子們的心中呢?難道僅僅是她給了孩子們所缺乏的母愛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最主要的還是她的教學理念。首先,她“這樣的音樂課”真正體現(xiàn)了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nèi)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泵總€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在木偶劇《孤獨的牧羊人》中,她就能引導孩子們主動參與、自編自演,提高了孩子們的審美能力,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他們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她“這樣的音樂課”關注的是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就如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所以孩子們在她的“課堂”里玩中學、學中玩,享受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著音樂帶給他們的美。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绷x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培養(yǎng)專門的音樂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使他們從中受益。
我們的學生需要的不正是這樣的音樂課堂嗎?反思之后,我對自己提出了幾點要求:
1、繼續(xù)認真地學習“音樂新課程標準”,聯(lián)系實際去體會、感悟新課標的理念。
2、要多學習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比如,多聽一些有經(jīng)驗的老師的課,多收集一些音樂方面的資料、典型課例等,以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多寫教學隨筆,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把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成功的經(jīng)驗,及時地記錄下來,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借鑒,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日益提高。
我相信,只要我不斷地努力,我的音樂課堂,也能像瑪麗亞老師的課堂一樣地生動,一樣地充滿跳動的音符,總有一天,我的學生也會對我說:“王老師,我喜歡上你的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