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教案 > 高中音樂教案 >

第十三講-中國近、現(xiàn)、當代音樂史講義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本文由洪嘯音樂教育網友 紅裙子 推薦

第十三講

授課內容:第四節(jié)  器樂創(chuàng)作(上)

教學目的:了解和掌握當代的民族器樂、鋼琴、小提琴獨奏音樂創(chuàng)作;

 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多媒體課件,作品欣賞

教學過程:

第三節(jié) 器樂創(chuàng)作(獨奏音樂創(chuàng)作)

    建國后的四十年,我國器樂創(chuàng)作首先得到發(fā)展的就是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在這方面,由于黨和政府重視,在高等音樂學校里建立了民族器樂專業(yè)(或系),并建立了一支數(shù)量可觀的從事民族器樂教學和演奏的隊伍,這支隊伍在從事教學和演奏的同時,還挖掘、整理了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的傳統(tǒng)曲目,同時也改編、創(chuàng)作了許多民族器樂新作品,使我國民族器樂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1 器樂獨奏音樂

     建國后我國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主要不是作曲家們完成的,而是一批從事民族器樂演奏者所創(chuàng)作的。少數(shù)作曲家也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方面,對民族器樂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推動和提高作用。這一時期比較突出的民族器樂獨奏作品有笛曲《喜相逢》、《五梆子》(均馮子存曲)、《姑蘇行》(江謂先曲)、《早晨》(趙松庭編曲)等;笙曲《鳳凰展翅》(董德洪編曲)、《孔雀開屏》(閻海登曲)等;嗩吶曲《節(jié)日》(趙春亭曲)等;管子曲《江河水》(王石路、朱廣慶、朱長安、谷新善編曲)等;二胡曲《趕集》、《山村變了樣》(均曾加慶曲)、《賽馬》(黃?;辞?、《秦腔主題隨想曲》(趙震霄、魯日融編曲)、《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均劉文金曲)、《拉駱駝》(曾尋編曲)等;中胡曲《草原上》(劉明源編曲);板胡曲《燈節(jié)》(白潔、戚仁發(fā)曲)、《紅軍哥哥回來了》(張長城、原野編曲)等;琵琶曲《狼牙山五壯士》(呂紹恩曲)、《趕花會》(葉緒然編曲)、《彝族舞曲》(王惠然曲)等;箏曲《鬧元宵》(曹東扶曲)、《慶豐年》(趙玉齋編曲)、《幸福渠》(任清志曲)、《戰(zhàn)臺風》(王昌元曲)等。

70年代前后,由于林彪、“四人幫”的干擾和破壞,我國的器樂創(chuàng)作也走進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階段。許多民族樂團被解體,器樂演出也只能采用“樣板戲”和“革命歌曲”改編的形式,五、六十年代那種器樂創(chuàng)作繁榮的景象蕩然無存。到70年代初期政治形勢略有松動,歌曲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復蘇,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也相對活躍起來,出現(xiàn)了一些好的作品:笛曲《牧民新歌》(簡廣義、王志偉曲)、《揚鞭催馬運糧忙》(魏顯忠曲)、《帕米爾的春天》(劉富榮編曲),口笛曲《苗嶺的早晨》(白誠仁曲),嗩吶曲《山村來了售貨員》(張小峰曲),二胡曲《奔馳在千里草原上》(王國潼、李秀琪曲)、《懷鄉(xiāng)行》(王國潼曲)、《草原新牧民》(劉長福曲)、《戰(zhàn)馬奔騰》(陳耀星曲),板胡曲《公社春來早》(石露、學義曲),馬頭琴曲《草原連著北京》(鄂托克旗烏蘭木騎創(chuàng)作),柳琴曲《幸福渠》和《春到沂河》(均王惠然曲)、揚琴曲《紅河的春天》(劉希金、李航濤曲)、古箏曲《豐收鑼鼓》(李祖基曲)、《東海漁歌》(張燕曲)、《清江放排》(陳國權、丁伯苓曲)等。

進入八十年代后,在民族器樂獨奏方面,如笛曲《秋湖月夜》(俞遜發(fā)、彭正元曲)、《荷花贊》(王鐵錘改編)、《美麗的天山》(王鐵錘曲)、《采桑曲》(蔣國基曲)、《聽泉》(詹永明曲)、《南山吟》(俞良模曲);簫曲《月下簫歌》(吳孔團曲);笙曲《上京古韻》(隋利軍、唐富曲)、《潮》(吳愛國曲)、《喚風》(趙曉生曲);葫蘆絲曲《竹林深處》(楊正璽、龔全國曲);巴烏曲《苗嶺歡歌》(王鐵錘曲);朝鮮長嗩吶曲《喜豐收》(安國敏曲);二胡曲《江南春色》(馬熙林、林昌耀曲)、《楓橋夜泊》(崔新、朱昌根曲)、《一枝花》(張式業(yè)編曲)、《陜北抒懷》(陳耀星、楊春林曲)、《蘭花花敘事曲》(關銘曲)、《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健民曲)、《秋詞》(胡志平曲)《A的隨想》(胡登跳曲)等; 高胡曲《思念》(喬飛曲)、《琴詩》(李助火斤、余其偉曲);板胡曲《秦川新歌》(吉吉吉曲);軟弓京胡曲《東北秧歌》(王開春、王東杰曲);擂胡曲《阿凡提之歌》(蘇凱立、傅定遠曲);維吾爾族樂器艾捷克曲《漠風》(姜一民曲);琵琶曲《火把節(jié)之夜》(吳俊生曲)、《天鵝》(劉德海曲)、《新翻羽調綠腰》(楊潔明曲)、《九連鈺》(楊靜曲)、《春雨》(朱毅曲)等;柳琴曲《劍器》(徐俊昌曲)、《“畢茲卡”歡慶會》(王惠然曲);三弦曲《邊寨之夜》(費堅蓉曲)、《川江船歌》(池祥生曲);箏曲《香山射鼓》(曲云曲)、《秦桑曲》(周延甲、強增抗曲)、《月夜情歌》(楊娜妮、柴玨曲)等;古琴曲《三峽船歌》(李祥霆曲)、《梅園吟》(龔一曲)以及熱瓦甫曲《愿望》(努斯勒丁.瓦吉丁曲);彈撥爾曲《祖國是花園》(艾伯都拉土爾地曲)、《給母親的歌》(烏斯?jié)M江曲)和伽耶琴曲《桔梗謠變奏曲》(方龍哲編曲)等。其數(shù)量之多、質量之高都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

少數(shù)民族器樂曲創(chuàng)作

    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在這一時期也嶄露頭角,特別是1964年“全國少數(shù)民族群眾業(yè)余藝術觀摩演出”中一批少數(shù)民族器樂曲的演出,一些少數(shù)民族樂器展示出來,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喜愛,并被漢族和各族人民所喜愛。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有:《豐收》(樸佑曲,朝鮮族蓽篥獨奏曲)、《林海之晨》(安國敏曲,朝鮮族橫笛獨奏曲)、《家鄉(xiāng)新貌》(孫良曲,蒙古族四胡獨奏曲)、《清涼的泉水》(辛滬光曲,蒙古族馬頭琴獨奏曲)、《月亮出來了》(東甘丹曲,苗族蘆笙獨奏曲)、《天山的春天》(烏斯?jié)M江曲,維吾爾族熱瓦甫獨奏曲)等。其中《天山的春天》是當時最有影響的作品。樂曲根據(jù)民間樂曲多段體結構原則,由不同素材和不同情緒的三段音樂組成。第一段的音樂富于歌唱性,寬廣、悠長的音調描繪了天山牧場一片春天的氣息;而第二段音樂歡快跳越,表現(xiàn)了牧民們歡樂的生活;第三段音樂情緒熱烈,表現(xiàn)了人們載歌載舞歡慶春天的到來。全曲抒情、熱烈,具有濃厚的維族民間風格,是當時的優(yōu)秀作品之一。

    鋼琴獨奏音樂,50年代初期突出的作品有《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丁善德曲)、《快樂的節(jié)日》、《鄉(xiāng)土節(jié)令詩十二首》(江文也曲)、《舞曲三首》、《粵曲三首》(馬思聰曲)、《序曲》(朱工一曲)、《賣雜貨》(陳培勛曲)、《內蒙民歌主題小曲七首》和《隨想曲》(桑桐曲)、《民歌小曲五十首》(黎英海曲)、《蘭花花》和《小奏鳴曲》(汪立三曲)、《廟會組曲》(蔣祖馨曲)、《鋼琴變奏曲》(劉莊曲)、《巴蜀音畫》(黃虎威曲)、《高山族組曲》(田豐曲)、《塔吉可鼓舞》(石夫曲)、《翻身的日子》(儲望華曲)以及《序曲二首》(朱踐耳曲)、《鋼琴奏鳴曲――青春之詩》(鄒魯曲)等。

    70年代前后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由于林彪、“四人幫”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因此創(chuàng)作很少。有一部分作品也基本上是改編的“革命樣板戲”、“革命歷史歌曲”和部分傳統(tǒng)古曲。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如鋼琴伴唱《紅燈記》(中央樂團、中國京劇院集體創(chuàng)作)很快就取得了“樣板”的地位?!都t色娘子軍》(杜鳴心改編)、《北風吹》(殷承宗根據(jù)芭蕾舞劇《白毛女》改編)、《瀏陽河》(儲望華、王建中改編)、《陜北民歌四首》(王建中改編)、《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周廣仁改編)以及《流水》(陳培勛改編)、《夕陽霄鼓》(黎英海改編)、、《百鳥朝鳳》(王建中改編)、《二泉映月》(儲望華改編)、《十面埋伏》(劉莊、殷承宗改編)等。

    八十年代優(yōu)秀的鋼琴曲有:《谷》(瞿小松曲)、《陽關三疊》(黎英海編曲)、《東蘭銅鼓舞》(陸華柏曲)、《東山魁夷畫意》、《他山集》、《序曲與賦格五首》(均汪立三曲)、《春江舟影》、《新疆隨想曲》、《第一鋼琴奏鳴曲》(均儲望華曲)、《鋼琴小品八首》(陳銘志曲)、《多耶》、《猜調》(陳怡曲)、《五魁》(周龍曲)、《長短的組合》、《宴樂》(權吉浩曲)、《川江敘事》、《峽》(郭文景曲)、《序曲與舞曲》(黃安倫曲)、《山歌與銅鼓樂》(陳培勛曲)、《鋼琴幻想曲》(蘇聰曲)、《數(shù)》(彭志敏曲)、《太極》(趙曉生曲)、《版納風情》(夏良曲)、《送郎》(蕭淑嫻曲)、《前奏曲二首》(丁善德曲)、《鷹笛之舞》(石夫曲)以及《鋼琴曲三首》(羅忠熔曲)、《序曲與賦格:選自“司圖空24詩品”曲解集注》(林華曲)、《散板》(張巍曲)等。

建國后的鋼琴獨奏音樂大多為取材于民間音樂的標題性小品或主題變奏曲,有的則屬于聲樂曲或民間音樂改編性質,所以具有旋律流暢、和聲簡明、民族色彩鮮明,比較適合演奏等特點,因而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許多作品不僅充實了我國鋼琴音樂曲目,同時也被外國音樂家所喜愛。80年代前后出現(xiàn)的鋼琴作品,可以看出這些作品不受任何束縛,大膽自由發(fā)揮以及對民間音樂素材進行新的處理和發(fā)展,所展示出來的不僅僅是作曲技法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我們更能從作品中看出在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朝著多元化、多層次方向發(fā)展的趨勢。通過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我們還可以看出我國作曲家、鋼琴音樂家為創(chuàng)立鋼琴的“中國學派”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以其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出作曲家追求音樂時代性和民族性相結合、把技術性與標題性相結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的創(chuàng)作立意,同時也體現(xiàn)出這一時期鋼琴音樂“可聽”、“可用”的傾向。因此,其中的許多作品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走出國門,在世界比賽中獲獎,得到國際上音樂界認可和好評。但這些立意新穎、手法別致的作品還需歷史的檢驗與沉淀,有些只在“同行”中得到肯定和流傳,尚未在群眾中產生像五、六十年代出現(xiàn)的作品那樣的影響。

    除鋼琴獨奏音樂而外,小提琴獨奏音樂的創(chuàng)作在建國后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五、六十年代新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作品有近百首。我國的作曲家和小提家在小提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群眾化、現(xiàn)代化等方面也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貢獻,使小提琴音樂在我國人民的音樂生活中產生了愈來愈明顯的影響。

    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小提琴音樂的主要作曲家是馬思聰?shù)热?,馬思聰?shù)淖髌吩谄渲袛?shù)量最多。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第二小提琴回旋曲》、《新疆狂想曲》和《山歌》、《跳龍燈》、《跳元宵》、《春天舞曲》、《慢訴》、《抒情曲》等六首小提琴曲。其中《山歌》不僅旋律突出,民族色彩和抒情風格也很強,同時在樂曲的結構方面也具有代表性。

    此外,像小提琴曲《頌春》(江文也曲)、《牧歌》(沙漢昆曲)、《新春樂》(茅沅曲)、《慶豐收》(張靖平曲)、《新疆之春》(馬耀先、李中漢曲)、《紅河山歌》(廖勝京曲)以及《瑞麗江邊》(施光楠曲)、《海濱音詩》(秦詠誠曲)等。

    70年代前后,特別是在“文革”后期,小提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就其質量而言,超過了五、六十年代的小提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水平。這一時期比較出色的作品有《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金色的爐臺》、《苗嶺的早晨》(均為陳鋼曲)以及《黎家代表上北京》(何東、李超然曲)等。這些作品雖然是根據(jù)部分歌曲和器樂曲所改編,但在改編中,作曲家不僅注意充分發(fā)揮小提琴豐富表現(xiàn)力,同時還注意了旋律的器樂化,使這部分作品具有了器樂化品格和民族特色。

    《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是陳鋼根據(jù)創(chuàng)作歌曲《美麗的塔什庫爾干》和笛曲《帕米爾的春天》改編的小提琴獨奏曲,全曲分“縱情高歌”、“熱烈歡舞”兩部分。在鋼琴的引子奏出后,小提琴奏出了優(yōu)美富有歌唱性的主題:

    樂曲的第二部分中,充分發(fā)揮了小提琴的頓弓和快速敏捷的跳弓技巧,加上鏗鏘有力的切分雙音和通過節(jié)奏、節(jié)拍的變化,表現(xiàn)了新疆塔吉克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生活場面和熱愛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感。全曲以“散――慢――散――快――急”的速度布局和不同調性、音區(qū)的交替變化以及小提琴弓法轉換等手段,并吸取了“狂想曲”的結構布局和我國民間器樂曲的一些演奏手法,使小提琴豐富表現(xiàn)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特別是樂曲中增二度和裝飾半音的進行、“冬不拉”四音和弦的撥奏以及感情奔放的華彩樂段和樂曲最后飛速的“無窮動”式的主題變化,構成了這首樂曲特殊的風味,體現(xiàn)了新疆音樂豐富多彩的色調和濃郁的地域音樂風格。

    八十年代的小提琴曲創(chuàng)作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如《 賽里木湖抒情曲 》、《峨眉山月歌》(均黃虎威曲)、《草原音詩》(張柯曲)、《太平鼓》(周龍曲)、《 b小調奏鳴曲》(敖昌群曲)、《山之女》(瞿小松曲)、《川調》(郭文景曲)、《幻想曲》(夏良曲)等;

    其它樂器的獨奏作品,建國初期尚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因此作品的數(shù)量比較少,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也不如鋼琴和小提琴音樂。比較重要的作品有大提琴曲《幻想曲》(桑桐曲)、《節(jié)日的歡喜》(霍存慧曲)、《浪漫曲》(劉莊曲)、《采茶謠》(王連三曲)等;雙簧管曲《牧羊姑娘》(黎國荃曲)、《春天的歌》(朱踐耳曲)、《小磨坊》(王小壽、張寶沅編曲)等;單簧管曲《回旋曲》(辛滬光曲)、《蘇北調變奏曲》(張梧改編)等;小號曲《帕米爾在歡唱》(李延生曲)等。

八十年代有了較為明顯的突破出現(xiàn)了一批好的作品:如大提琴曲《心潮》(王澍曲)、《中國之詩》(葉小剛曲)、《夜曲》(陳銘志曲)、《山歌》、《狂想曲》(瞿小松曲)、《巴》(郭文景曲)《苗寨即景》(陸培曲)等;小號曲《春天的歌舞》(魏群、賈雙曲);長笛與鋼琴《陽光燦爛照天山》(黃虎威曲)、《天國童吟》(趙曉生曲)、《回憶》(陳其綱曲);長笛曲《吟》(張千一曲)等;圓號曲《峽》(吳粵北曲)以及豎琴曲《西域行》(王曉光曲)等。這些作品大多都以構思豐富,音樂語言新穎,音樂技法大膽借鑒與創(chuàng)新,同時又富于民族特色于其中,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作品欣賞:

1《三門峽暢想曲》引子主題

2《彝族舞曲》部分 

3《慶豐年》 

4《戰(zhàn)臺風》中的“掃搖”部分

5《天山的春天》     

6《第二新疆舞曲》中間部分 

7《賣雜貨》

8《新春樂》

9《新疆之春》部分

10《海濱音詩》部分 

11《牧民新歌》中的引子和主題部分

12《戰(zhàn)馬奔騰》中的“大擊弓” 

13《東海漁歌》的中段

14《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歌唱性主題

15《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中的“無窮動”

作業(yè):簡述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

        簡述五、六十年代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

后記:

課后預習:第三節(jié) 器樂創(chuàng)作(下)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