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欣賞的設計方式-異彩紛呈的欣賞方式,和諧靈動的音樂課堂
作者單位:雕莊中心小學 林燕
教學同教育一樣悠遠,教育是一種理想,而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則一直認為我們的音樂課堂更應該是藝術中的藝術。在以前的音樂課堂中,歌曲的演唱因為缺乏情感潤澤而失色,音樂因為匱乏精妙的設計方式而如同雞肋,我相信很多音樂教師都跟我有同感。新課堂改革后,我們關注的焦點改變了,教學方法多變了,課堂也顯現(xiàn)出了音樂的獨特魅力。因此我們圍繞《小學音樂和諧化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實踐嘗試,希望構建更和諧、高效,更具藝術性、人文化的音樂課堂。
常州方言中有這么一句俗語“一塊饅頭搭一塊糕”,就形象地描繪了我們的音樂課堂中慣用的方式,一首歌曲加一首欣賞歌(樂)曲,當然這也并不是說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有問題。剛工作時的我就喜歡給音樂課堂這樣配菜,“主食”+ “配菜”成就了我的音樂課,但我那時完全不知道讓這配菜怎樣變得更有營養(yǎng),我只好運用多種手段來欣賞,比如在欣賞中加入打擊樂器的伴奏,又或者讓孩子加入樂曲中來跳一跳,這些方式確實能讓課堂氣氛活躍,但是不是每一次都適合運用呢?假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又能真正記住多少,融入多少呢?今天我想討論的就是這搭上去的糕到底有沒有營養(yǎng),怎樣才能讓它真正成為音樂美餐中美味營養(yǎng)的配菜呢?
如今在我們參與探索的課堂中,歌曲及運用的相關素材都不再只是花架子,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樂曲,我們都力求能實現(xiàn)為課堂服務這一價值。每一首歌曲好比一頓美餐,通過細嚼慢咽,都能品出不尋常的音樂美味來,但再好的大餐也需要有精致的配菜才能實現(xiàn)其美味和價值,而音樂大餐中的配菜是不是好看就行?我想不管是手藝高超的大廚還是我們富有靈動創(chuàng)新意識的音樂教師都會大聲說“不”!因為,我們服務的對象是人,給予他們的應該是最有營養(yǎng)的東西。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在40分鐘里唱好一首歌,喜歡唱這一首歌,讓我們的音樂課堂彌漫著濃郁的音樂性呢?我們積極作出努力,也確實收獲了扎實有效的成果。
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其實要真正聽懂、融入,直至喜歡上一段音樂,最先把握的應該是牢牢記住這段音樂的曲調(diào),形象,而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記住音樂,這就是我們音樂老師必須去做的――設計多樣的有效的音樂記憶方式。在工作室的安排的多次聽課中,我大致分析出以下幾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并摘取精彩的音樂欣賞片段與大家分享:
一、創(chuàng)編歌詞演唱樂曲主旋律,增強音樂的記憶
看似最輕松簡單的音樂欣賞部分,其實有它難以操作的一面,要讓孩子真正聽懂音樂不是光靠閉上眼睛,聽上一兩遍就能做到的,這其中需要我們音樂老師精妙的設計,很多老師在讓孩子欣賞純樂曲的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好的設計方法,孩子在聽長段的樂曲時經(jīng)常會顯得無所事事,不夠投入,繼而出現(xiàn)開小差的情況。其實人的記憶首先是對曲調(diào)的記憶,但同時歌詞卻能有助于人們對音樂旋律的記憶。針對這個特性我們可以設計在某些樂曲的主旋律中加入些簡單、合拍的歌詞,用唱來幫助孩子加深對樂曲旋律的記憶。比如蘇教版三下《快樂的農(nóng)夫》,這是一首鋼琴獨奏曲,樂曲中有多次的主旋律反復,但對于三年級孩子的欣賞水平來說,層次不夠清晰。教師在處理欣賞時沒有完全按照教材上來用打擊樂伴奏,而是以讓孩子感受情緒為目的,首先完整欣賞,隨后給出創(chuàng)編的歌詞,將其中的主旋律加入歌詞來演唱。但就是這么一句歌詞,讓孩子立即抓住了旋律重點。在孩子能熟練演唱這一句話后,再來聽辨第二遍,并讓孩子聽出剛剛演唱的旋律出現(xiàn)了幾次,老師在哪幾次的間隔加入了樂器,這樣帶著問題去聽,學生更投入了,也能準確地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時老師又拿出了圖示:
讓有樂曲的孩子拿出樂器進行分組合作,并再次欣賞、參與《快樂的農(nóng)夫》。雖然只完整欣賞了三遍,卻讓孩子準確而深刻地記住了樂曲的旋律,我想這種簡單操作性強的方法絕對值得我們借鑒。
二、用樂器演奏樂曲主旋律,加深音樂記憶
現(xiàn)在很多課堂中都運用了樂器,我想樂器進入課堂已不再只是單純?yōu)榱藢W會吹一首豎笛曲、口琴曲了。樂器進課堂不僅能更好地使孩子掌握技能,同時可以更加豐富地表現(xiàn)音樂。近期聽了一節(jié)成功運用樂器演奏來豐富欣賞感受的好課,在學唱了具有拉丁美洲風格的歌曲后,教師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很自然地將內(nèi)容過渡到同樣具有拉丁美洲風格的排蕭獨奏曲上。在完整感受一遍后,教師很快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獨特樂器――排蕭上來,讓學生想象這種樂器的音色與哪種樂器相類似,學生便很快找出了他們的老朋友――豎笛,在老師范奏后,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更濃厚了,此時老師帶領學生認譜、演唱,并將這首欣賞樂曲的主旋律部分演奏了出來。幾分鐘后,師生在再一次欣賞過程中加入了主旋律的演奏中……在彌漫著拉丁美洲風格的排蕭曲中,從學生嫻熟的演奏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他們對樂曲的理解和融入。
三、用色彩辨別的方式去區(qū)分音樂段落,加深音樂記憶
類似單三部曲式的樂曲一般是比較容易區(qū)分音樂段落的,但對于低、中年級的孩子來說,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一些更具有趣味性而容易辨別的方式,讓孩子給音樂描摹出一個清晰的輪廓。比如在蘇教版四下《憶江南》的拓展欣賞曲《姑蘇行》中,教師沒有讓孩子直接給樂曲分段,而是給出了三種不同色彩的卡紙,讓每個孩子在聽到不同情緒的段落時出示相對應的卡紙,一遍下來大多數(shù)孩子都能較準確地把握樂曲有幾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的情緒是怎樣的了。如此這般,再去細致分段欣賞,可謂從遠象到近景,有了一個欣賞層次的提升。類似的方法也同樣出現(xiàn)在三下《趕花會》中,當時本人也是運用了讓孩子給花瓣畫顏色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給音樂分段,孩子聽得特別仔細,興致昂然中自然又準確地達到了教師的教學目標。
另外也有在此基礎上衍變而來的一些方法,如情境分段:在教授三下《小紙船的夢》時,我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情境想象和圖片再現(xiàn)的方式來讓孩子選擇音樂段落,使音樂產(chǎn)生直觀聽覺形象,使視象成為了音樂的拐棍。有的孩子甚至根據(jù)自己的幻想結合音樂感受給三幅圖(即樂曲三部分)分別給出了標題性名稱:“沉寂的海”、“歡騰的?!焙汀昂ㄋ暮!?。我不禁為學生的感受力所激動,更為音樂欣賞的魅力而折服。
四、通過打擊樂伴奏,肢體律動來加強音樂記憶
朝鮮歌曲《小白船》是一首典型的三拍子歌曲,在欣賞中如何引導孩子關注并感受三拍子蕩漾的韻律感呢?我想,打擊樂伴奏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在初初感受音樂后,讓學生自主選擇用哪些樂器為這首歌曲伴奏,孩子根據(jù)歌曲情緒和拍子的特點,基本會選擇碰鈴、串鈴、鈴鼓、三角鐵等打擊樂器,教師再引導孩子用準確的節(jié)奏型為歌曲伴奏,通過這種音樂表現(xiàn)方式來加深對歌曲的感受。
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樂曲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而孩子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又非常強,其鮮明的節(jié)奏經(jīng)常讓孩子們不禁手舞足蹈,跟著音樂雀躍起來,但這種舞不應該是無目的,無選擇地舞,這時需要教師的指導。如欣賞三下《阿細跳月》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關注其特有的節(jié)奏型,并在最后兩拍中加入跺腳、拍手、踢腿等富有彝族風格的動作,不僅讓孩子樂在其中,也更加深了音樂的記憶。在欣賞一下《運動員進行曲》中結合律動,跟節(jié)拍進行踏步走與隊形變化,不僅加深了孩子對音樂的記憶,也進一步讓孩子感受了進行曲的風格。這樣的方式既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提高音樂課堂的情趣;又能讓學生進入?yún)⑴c音樂的積極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情緒。
五、通過情境表演進一步鞏固音樂形象
這一類方法通常使用在低、中年級,有明確的故事情境。如三下《雨天等媽媽》,就講述了雨天孩子盼望媽媽歸來的急切心情。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稚嫩卻真情流露的表演,將歌曲中的情緒淋漓盡致地烘托出來,也進一步鞏固了孩子對歌曲音樂形象的記憶。
一首好的音樂作品,能瞬間抓住孩子的心,他們也許會迫不及待地想去唱,想去跳。這個時候我們不用著急讓孩子去做這些,而要學會利用有效提問,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樂曲中來,進入更深層次的欣賞。
音樂欣賞是想象的燈燭,它引領學生尋求真善美的音樂天堂;音樂欣賞又是成功的橋梁,它啟發(fā)孩子們智慧的火花,溝通心靈的隔閡。有位音樂家曾說過:“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我們作為音樂美餐的“掌勺者”,應該具有一顆靈動智慧的心,更應該經(jīng)常思索怎樣讓“配菜”美味與營養(yǎng)兼得。面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不斷吐故納新,創(chuàng)設出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新思路。這一生我愿與教育相伴,與音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