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劇有哪些主要演出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jù)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nèi)容又多是佛經(jīng)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shù)。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jié)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的主要演出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tǒng)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jīng)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云乘王子》《敬巴欽?!贰兜掳偷前汀贰督棸淄返?,各劇多含有佛教內(nèi)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象征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象征威嚴。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象征柔順?;罘鸬拿婢呤屈S色的,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表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