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學中發(fā)揮課堂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學中發(fā)揮課堂的有效性――高中音樂鑒賞華夏音樂之光的教學有感
內(nèi)容提要:本文從古代音樂欣賞的目標出發(fā),到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圍繞在《華夏音樂之光》這一課中實施的幾點課堂有效性,談論了如何引導學生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欣賞中國古代音樂并喜愛中國古代音樂。
關(guān)鍵詞:有效性、古樂神韻、教學材料選擇、有效問題設(shè)置
今年是我市的課堂效益建設(shè)年,圍繞這個效益的建設(shè),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習、競賽活動。通過學習和參與競賽,頗有一點心得與大家交流,就以我參賽的一課為例,談談個人淺薄的見解。
這次參賽我選擇的是湘版教材音樂鑒賞的第四單元音樂與時代中的第一課――華夏音樂之光,涉及的內(nèi)容,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的一堂鑒賞課。
給高中生講中國古代音樂史,比較難,尤其是只有一個課時40分鐘的時間,要讓他們了解并感受中國古樂的古韻,并能喜歡上這種韻味,充分的發(fā)揮課堂效益,著實讓我花了許多的心思。以下就是我的幾點思考。
一、高中課堂中的華夏音樂之光到底欣賞什么才能符合高中生這一年齡階段的審美觀及課標對這一學段的要求?
這是一堂針對于高中生的中國古代音樂的鑒賞課,中國古代的音樂博大而精深,如何讓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能懂得欣賞中國古代音樂,熱愛古代音樂呢?到底是欣賞古代音樂的什么呢?
高中生的認知水平,邏輯思維明顯已接近于成人。不能停留在給學生介紹八音,了解八音,聽辯八音,了解作品背景等淺薄的層面上,應該比這更有內(nèi)涵,更有意義,更加的深刻。在南京師范大學劉承華教授的《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中有段這樣的話,讓我茅塞頓開:中國藝術(shù)的最高審美范疇――“韻”
中國古代許多藝術(shù)家和理論家早已表述過這樣的思想,只是沒有直接用“最高審美范疇”這個概念而已。北宋范溫在其《潛溪詩眼》中即有過這樣的論述。他說:“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夫立一言于千載之下,考諸載籍而不繆,出于百善而不愧,發(fā)明古人郁塞之長,度越世間聞見之陋,其為有能?包括眾妙、經(jīng)緯萬善者矣。且以文章言之, 有巧麗,有雄偉,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穩(wěn),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則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備焉,不足以為韻,眾善皆備而露才見長,亦不足以為韻。必也備眾善而自韜晦,行于簡易閑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其是之謂矣?!边@里的“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認為“韻”能夠“包括眾妙、經(jīng)緯萬善”,就是把“韻”作為藝術(shù)美的最高標準對待的。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亦指出過這一點。他說:“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則更是把“韻”看成藝術(shù)的生命所在。他在同一書中所說的另一番話,亦值得注意。他說:“凡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也?!边@就很明確地把韻(妙)與美(麗)區(qū)別了開來,并且直接把韻當作藝術(shù)的魅力所在了。
所以,在這段文字里撲捉到信息后,我馬上把這堂課的定位為讓學生感受并學會鑒賞、懂得欣賞中國古代音樂的“韻”。從中國古代音樂的神韻出發(fā),能使高中生懂得欣賞中國古樂的神韻這一精髓,了解古樂的神韻并能探究出形成這一神韻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定位,對于課堂有效性的把握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就是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基本框架。
二、選擇什么樣的材料能讓高中生及感受到中國古樂的神韻又對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呢?
記得在一次學習中,我們省教研員薛暉老師曾說過――教材于我們是一種教學資源,我們只是“用教材教學”,不是“教授教材”。所以,教材上的一些內(nèi)容,可以為我所用,我們可以用一些專題的形式進行教材內(nèi)容的教學。
這段話給我啟發(fā)很大,也給我的教學有了很大的幫助。所以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材料的選擇上,我借鑒于教材,又大膽的跳出教材,為的就是在讓學生能夠全方位的感受古代音樂的神韻的同時,使他們對中國古樂產(chǎn)生興趣,并不覺得乏味。我將教材中的材料和自己選用的材料給呈示一下。
1、教材呈現(xiàn)的教學內(nèi)容
這一課的教學內(nèi)容教材所呈示的主要是兩大塊,器樂作品和聲樂作品,其中器樂作品是古琴曲、琵琶曲、及鐘磬合奏,聲樂作品則以琴歌為主。
2、我上課準備的教學內(nèi)容
音樂史的內(nèi)容本來就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較遠,要選用既能代表古代音樂特征又能讓學生感興趣的作品讓學生聆聽,課外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將教學內(nèi)容分成三大塊――從歌樂舞三個方面來闡釋古代音樂的神韻。
?、?、器樂作品欣賞(選擇最優(yōu)特色、最能打動人又最有代表性的器樂曲:塤、笛子、古琴)
?、啤?a href=http://m.dryriverboys.com/jiaocheng/shengl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聲樂作品欣賞(選用他們熟悉的詩歌:漢樂府民歌、唐代琴歌)
⑶、舞蹈欣賞(漢樂府――踏歌)
而且了解了器樂作品的神韻后有助于幫助學生欣賞和體驗古代的歌曲、舞蹈。所以我將樂曲的欣賞作為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時間的安排上更是花了半堂課來體驗、欣賞樂曲。
三、如何運用這些材料,組織課堂,達到教學目標并發(fā)揮課堂的有效性呢?
雖然有了教學目標的定位和教學材料的選擇運用,但是要發(fā)揮課堂的有效性,有了這些顯然是不夠的。在這里我用了一下幾點:
1、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拉近了古代音樂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距離。為他們終身欣賞音樂愛好音樂打下基礎(chǔ)。
具體表現(xiàn)在:
?、判抡n的情境導入我用的是北京奧運會時的開幕式中的歡迎儀式《擊缶而歌》,同學們看了這段視頻馬上有了共鳴,回憶起了2008年張藝謀用缶歡迎國內(nèi)外友人的一些褒貶不一的評價。有了這個體驗,他們馬上有了興趣,尤其在我后來介紹古代樂器、缶、塤時,他們覺得很有意思。原來這么古老的樂器,我們其實是知道的,只是以前沒有太留心。在樂器音色所表達樂曲意境的討論時,他們也表現(xiàn)出了蠻高的積極性。
⑵結(jié)尾處的拓展問題對于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禮樂》的評論,我的問題設(shè)置是:北京奧運會上的《禮樂》這一章節(jié)中的中國古代元素用得比較多,你覺得這些元素能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音樂的神韻嗎?導演的設(shè)計成功嗎?雖然此時已是臨近下課,同學卻熱情高漲,很熱烈的談論著,有的同學甚至還能設(shè)計出一套他認為能體現(xiàn)中國古代音樂神韻的演出方案,在課后積極的找我商量??吹贸?,他們真的喜歡上了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
⑶以學生熟悉的古詩詞引出需要欣賞和學唱的歌曲。比如在欣賞《陽關(guān)三疊》前,我就“賣弄”了一串古詩詞,如張祜的“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guān)第一聲?!?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guān)。”白居易的“最憶陽關(guān)唱,珍珠一串歌?!焙汀案哒{(diào)管色吹銀字,慢拽歌詞唱渭城”。讓他們從這些熟悉的古詩詞中猜猜下面的教學內(nèi)容是什么,同學們結(jié)合以前的所學的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很快的就說了《陽關(guān)三疊》這首曲名。再如,讓他們欣賞了一段他們很熟悉的漢樂府――《上邪》,這首詞他們從各種媒體中了解得十分多,但是,這首詞的歌曲還是第一次聽到,他們感到既熟悉又新鮮。尤其是在欣賞前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古樂古韻的奇妙之處,知識得到了應證,所以欣賞起來更是滿心歡喜了。
從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切入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就非常高,有位學生課后和我交流,原來古代音樂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關(guān)注他。
2、每個環(huán)節(jié)問題的設(shè)置具體、操作性強。
為了設(shè)置好這些問題,我反復拜讀了劉承華教授的《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中國音樂的神韻》。有了理論基礎(chǔ),再遵循于音樂學科的核心是音樂審美這一原則,設(shè)置讓學生的思維有線索,挑一挑就能摘到桃子的有效性問題。
比如在古琴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的設(shè)置時,我剛開始用了很多提問,效果不甚好,后來在劉承華教授的書中,讀到這樣一段文字:
古琴的余音在其音樂表現(xiàn)中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呈以下幾種狀態(tài):
?、牛3帧白匀灰簟保从沂謴椣液?,左手不再加以任何力量,只是讓它自然持續(xù)并減弱,如空弦散音、泛音以及左手按弦不動時所彈出的音。這類余音的特點是頻率始終不變,只是振幅逐漸地由大變小,音量漸微,以至消失。
?、疲圃臁白呤忠簟保从沂謴椣液?,左手按指在其余音中通過上、下、進復、退復等技法在弦上移動一或數(shù)個音位,構(gòu)成音樂的旋律。在這種狀態(tài)下除了弦振動的幅度逐漸地由大變小即音量逐漸減弱之外,振動的弦長和頻率也隨著手指的移動而發(fā)生變化,形成一條連貫的旋律線。
?、牵圃臁扒换簟保从沂謴椣液?,左手按指在其余音中通過吟、猱、綽、注、撞、逗等技法在弦位上移動,通過弦長的變化使點狀的音線化,使它或者呈拋物線型,或者呈波浪線型。這就是“腔化音”,亦即聲腔化了的音。但這種音不構(gòu)成旋律,而只是一個音本身的變化形態(tài)。
?、龋圃臁罢鹨饕簟?,即右手彈弦后,左手按指仍保持在原音位不變,只是利用手的顫動使弦長發(fā)生微弱的變化,造成音的細密的波狀振動。這種音隨著自身的弱化能夠產(chǎn)生出飄逸的效果。
韻是余音中一種飄逸而又似乎凝固了的線狀律動。
有了這些知識,我有所領(lǐng)悟,于是在欣賞古琴前我引導學生觀察與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勢與演奏手法從而思考這樣的演奏姿勢與手法表現(xiàn)了怎樣的音響效果?并且多請關(guān)注出音和余音思索古琴韻味。這樣,學生有了線索,有了方向,要找到古琴的韻味之所在自然就不是很難了。
這樣的有效性提問的設(shè)置,無論是在平常的試課還是競賽現(xiàn)場,學生都能在問題的引導下,仔細的聆聽音樂,知道從哪些方面體會每段音樂的古韻,稍作思考就能準確有效的回答出問題的核心。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3、這堂課的另一個亮點,就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古樂的神韻――學唱《陽關(guān)三疊》。
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重點難點的突破。現(xiàn)在高中生對非流行歌曲的演唱不是很到位,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狀態(tài),我選擇了讓他們高水平的模仿他人的演唱,四處搜集材料,找到了喬珊老師的一段視屏,讓學生觀賞,學生看到了一個對于他們來說全新的演唱形式,而且歌詞他們從小就熟悉,很自然的,他們就跟著喬珊老師哼唱起來。繼而我從緩慢的速度、清晰的咬字、氣息的支撐、余音的表現(xiàn)四個方面一句句的引導學生歌唱。在全班同學很有古韻的唱好這首歌曲時,這堂課也就達到了最高潮。
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每次的試課,雖然效果都有不同,有的班唱得很好,有的班效果差強人意,但是,在一句句的引導過程中,學生積極性很高,有些學生甚至沒有等我把話說完,就小聲在底下唱我講的要點,當最后唱出韻味來后,他們自己都覺得很有成就感。通過這各環(huán)節(jié),也顛覆我一致認為高中生不愛唱課本上的歌曲的錯誤想法。
4、小組合作的有效運用
小組合作我用的是合作探究,合作討論、合作研究。這也是這節(jié)課的有效性體現(xiàn)之一。曾經(jīng)為了活躍課堂,用過搶答、連線等形式,雖然課堂氣氛起來了,可是對于知識的把握不是很有用,因為這些知識點是需要通過深層的思考得出來,而能用于搶答和連線的知識比較淺,為了讓課堂更有效;為了讓活動的開展不是單純的為了活動而活動,我放棄了這些。選用了比較傳統(tǒng)的小組討論、探究。根據(jù)每個小組的發(fā)言的精彩程度來采取加分。即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給了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
四、有效的課堂反思是實現(xiàn)課堂有效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這堂課最有的成功也離不開我每次課后的反思?!敖獭笔菫榱恕皩W”,檢驗“教”的有效是積極地“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是動態(tài)生成師生教與學的智慧的教學;是關(guān)注師生雙方生命健康發(fā)展的教學。對有效課堂的反思就會“逼”著教師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zhì),盡快由教書匠型教師轉(zhuǎn)變?yōu)榭蒲行?、專家型教師。強化自己的有效意識,使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一個教師絕不能憑感覺、憑經(jīng)驗、憑若干去教學,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機械性記憶、淺層次理解和簡單運用上。而是要持續(xù)不斷地追問自己:“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什么樣的教學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等等。所以,這節(jié)課中,我有了以下的幾點反思,正是因為這些反思,才讓我的這堂華夏音樂之光一次比一次好。
1、關(guān)于這節(jié)的教學方式,有過很多思索,通過多次試教,最后定為在還是以老師的教授為主,因為古代音樂史有很多知識性的東西,不是單憑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就能感受到的,這些知識的表面也許離他們很近,但是知識的本質(zhì),不是一個高一的學生能夠通過某些活動就能就到,所以,在總結(jié)一些知識點的時候,在小組討論時,老師深入了每個小組進行了引導。
2、這節(jié)課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當老師的學識很讓學生敬佩,那么教師自身就是一種情景,帶領(lǐng)著學生不由自主的在深厚文化沉淀的情景,自主的探究,學習,并掌握知識。所以老師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多看書,多反思,所思考。
這篇文章是我對于這堂《華夏音樂之光》的一個總結(jié)與反思,作為一個音樂教育者,我想,如果每上一個課時的課都能這樣認真的學習、總結(jié)、反思。那我們會進步得更快,我們的學生素質(zhì)也會一屆比一屆高。那么我們不僅造福了自己,也造福了一代代祖國的花朵。
參考文獻:
劉承華 《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劉承華 《文化與人格―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次比較》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劉承華 《古琴藝術(shù)論》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年
劉承華 《藝術(shù)的生命精神與文化品格》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作者:易瀅 單位:株洲市十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