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當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三個問題
摘 要:高中的音樂課雖然經(jīng)歷了十年的探索改革,但仍沒有避免被學生評價為:“我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尷尬局面。學生普遍對音樂課的內容與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感興趣。這中間固然有“應試教育”觀念和高考指揮棒制約所引起的因素,但不可否認還有另外一些更重要的原因在影響著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質量。本文將從音樂教育的哲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三方面入手剖析當前高中音樂鑒賞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育哲學 游離 靜態(tài)預設 動態(tài)生成
眾所周知,音樂鑒賞課是現(xiàn)在高中音樂課的必修模塊,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美育的最重要的途徑。然而,通過全體音樂教育工作者近十年的改革探索,高中音樂課仍沒有避免被學生評價為:“我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尷尬局面。這中間固然有“應試”觀念的根深蒂固和高考指揮棒制約所引起的因素,但不可否認還有另外一些更重要的原因在影響著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質量。那么這些除高考指揮棒之外的制約因素有哪些呢?我認為當下高中音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混亂
近年來,研究和學習西方音樂教育哲學的教師和專家學者越來越多了,所達到的理論和研究水平的高度也有了很大提升,這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局面,這意味著音樂教育教學的日趨成熟。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當音樂教育哲學領域變得多元且相互矛盾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音樂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的迷茫和無措。音樂究竟是干什么的?音樂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音樂課該如何教“音樂”才能最好地反映其本質,并最好地分享它所能提供給人們的價值?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許許多多音樂教師的思想和實踐。本文通過列舉幾個音樂教育哲學的論點來說明這些問題。
1.審美音樂教育哲學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音樂教師所熟知的審美教育代表人物是美國人貝內特?雷默。這種教學理念主要表明:音樂是人類內在情感的外在符號表現(xiàn),因此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最高價值就是提升學生對事物“審美品質”的敏感性①。所以在這一教育哲學的影響下,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都提出了關于“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很多音樂教師以此為教學理念,進行了全新的音樂教學改革和探索。
2.實踐音樂教育哲學
這是近幾年才被音樂教師所接觸、理解、接納并付諸實踐的教育哲學,是1995年由美國音樂教育家大衛(wèi)?艾略特提出的。他認為:只有實踐才是音樂教育的本質,音樂只有在實踐中存在。審美只是音樂教育的一部分,實踐包括審美、聆聽等②。類似的像德國音樂家奧爾夫(1895―1982),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1882―1967)都在自己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音樂教育應該以樂器演奏配合舞蹈和演唱作為其核心本質”的思想。聽過類似課的老師應該有十分強烈的感受,在他們所提倡的課堂模式上“實踐”(唱、奏、舞)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3.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哲學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大衛(wèi)?艾略特提出的“關注音樂實踐”的同時,還提出了“世界多元文化音樂觀點”。加拿大音樂教育家韋恩?鮑曼也提出了音樂教育要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的論述。這種倡導“音樂作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樂”以及“音樂是作為人類的普遍文化現(xiàn)象”的思潮,現(xiàn)在也已被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普遍公認③。我們中的許多教師也正逐漸將這一理念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并在課堂中極力體現(xiàn):弘揚熱愛本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
綜上所述,我所列舉的三大音樂教育哲學流派是當下對學校音樂教育影響最廣、最直接的哲學思想。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理論體系,應該說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以給音樂教師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啟迪和思索。但是多元教育哲學思想的同時存在也給教師的實踐造成了很多的搖擺不定。因為教育哲學并不只是停留在世界觀、價值觀層面,而是對音樂教師的教學實踐直接產生影響的。尤其是對音樂課程的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選擇都會產生根本的影響。然而這種多元音樂教育理念在相互爭論和相互批判的同時又各有千秋、難分伯仲,無法給教師一個十分穩(wěn)定且信任無疑的實踐準則。即使是直接指導教師開展教學的課程標準也似乎有點“包羅萬象”,教學理念在幾個教育哲學思想之間來回游離,信息傳遞不夠具體、不夠明確。例如:我國2001年頒布的《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有四點:①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yǎng)興趣愛好;②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③注重音樂實踐,增強創(chuàng)造意識;④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④從這四個課程基本理念來看,一方面突出了音樂學科的“審美屬性”,同時又強調了“音樂實踐”的主要地位,還十分全面地增加“多元文化音樂”的理念和內容。這些觀點表面上似乎顯示出課程設置的面面俱到,但在客觀上卻造成了一個課程標準背后存在多個哲學思想理念的矛盾⑤。而正是這些直接指導教師教學實踐的哲學思想的并存,導致了音樂教師摸不著頭腦的感覺。當教師注重音樂本體、選擇經(jīng)典藝術作品、突出音樂元素、分析結構、強調聆聽時,卻發(fā)現(xiàn)課堂已經(jīng)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音樂課顯得空洞無物。原因在于,首先,音樂有非語義性特點,音樂作品的“美”是很難用解釋和分析所能闡述的;⑥再者,但凡經(jīng)典音樂作品所蘊含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又豈能是非專業(yè)學生所能理解的。當教師想注重音樂實踐時,又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雖然很“經(jīng)典”很“美”,但難度很高,學生基本不會演唱或演奏。那怎么辦呢?于是許多音樂課(特別是音樂公開課)就出現(xiàn)了讓學生跟著老師跳或律動,根據(jù)音樂編演一段情景劇之類的課堂活動。但這樣的課堂實踐活動是學生喜歡的嗎?每次學生的分組討論、律動、表演、唱音樂主題等都是發(fā)自內心對音樂的感悟和需求嗎?這些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值得極大懷疑。⑦我想那么多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一切。但是高中生的優(yōu)點是理解力強,文化知識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積累,從文化的角度去講解音樂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吧?可是當教師注重鑒賞作品中的歷史背景、民族文化、風格特征;認識理解各類音樂與人民生活、勞動、環(huán)境等的密切聯(lián)系;介紹相關姊妹藝術的學科特征時,往往會被說成是脫離了音樂本體的教學原則,把音樂課上成了地理課、文學課、歷史課、美術課等。案例想必大家都聽得很多了。于是音樂教師著急了:音樂課到底怎么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經(jīng)過十年的改革和探索之后自己越來越不會上課了,無怪乎有老師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上音樂課太難!
那么,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音樂教育理念我們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作為音樂教育的理論支撐――音樂教育哲學應該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無論是哪種教學理念都不能脫離音樂對人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對于上述三種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學既要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又要避免生搬硬套全盤接受,將幾種思想疊加累積的教條主義。而應該根據(jù)我國當前的教育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融合,從而進行教育哲學的“本土化”實踐研究,尋求符合自身文化和教學實際的音樂教育出路⑧。避免出現(xiàn)音樂教育實踐中忽左忽右的問題,當下最可行的方法是根據(jù)自己學校具體教學環(huán)境下的實際學情,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下功夫。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內容到手段都緊緊圍繞“增進音樂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音樂興趣”的現(xiàn)實目標上來。教學理念和實踐不再游離于多維度的教育哲學思想中,大膽摒棄:“一節(jié)課一定要說出多少音樂元素,一定要奏、唱、跳,不敢從文化的角度多說一點關于音樂的那些知識”的可笑觀點。⑨
二、教學內容的設置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許多高中音樂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材中許多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筆者承認,教材上的內容都是一些經(jīng)典作品,或者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期很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墒沁@些作品是學生喜歡的嗎?我想答案大家一定十分清楚。筆者經(jīng)常想:上音樂課目的是讓學生在聆聽、體驗、享受、感悟音樂的過程中不斷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那么拿怎樣的音樂來激發(fā)、培養(yǎng)興趣呢?是陌生而不感興趣的“經(jīng)典音樂作品”?還是熟悉而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毫無疑問應該是后者更人性化!教材為什么會選擇這些所謂的“美的經(jīng)典作品”,其實也是因為受“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哲學思想所影響。這種“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著名代表人物貝內特?雷默從審美教育的概念出發(fā)指出:“審美教育的各個層次和各種活動的音樂教育所采用的音樂應當是‘好的音樂’,也就是指真正有表現(xiàn)力的音樂……”他認為,真正有表現(xiàn)力的音樂就是真正擁有音樂藝術性的音樂,音樂的藝術性不受歷史、文化的限制;好的音樂作品是超越歷史與文化的⑩。所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材中的“經(jīng)典好作品”便一個個粉墨登場了。事實是如此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體驗、評價、反思能脫離歷史超越文化嗎?脫離了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文化語境,音樂教育還能順利進行嗎?我們說每一部音樂作品的產生,一定是伴隨著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的,它必定反映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文化習俗、思想觀念?!耙魳肥俏幕摹边@一文化教育哲學思想已經(jīng)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音樂價值觀。這正說明音樂與社會生活、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息息相關,很顯然任何音樂作品是不可能超越歷史跨越文化的。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床贿x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反映當下社會文化氣息的作品來引導和教育學生呢?要知道這種脫離學生生活的作品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和老師造成相當大的困難。就如同在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要求學生去欣賞“飛鴿傳信”的優(yōu)越性;在一個汽車飛機的時代要人們喜
歡古代馬車那卓越性能,這實在是勉為其難。筆者認為:音樂作品本身是無法超越歷史和文化的,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愛古代或古典的藝術作品,是因為人的“認知”是可以隨著閱歷的豐富、知識的積累而穿越歷史和文化的。而高中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期,是知識、閱歷、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期,他們是無法像有一定文化積淀的成年人一樣理解古典藝術作品。這是一個符合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事實,我們不能因為教學內容的所謂“藝術價值”而忽略或違背正常的認知規(guī)律,這也證實了為什么生活中總是成人,且受過一定教育的、有文化積淀的、有豐富閱歷的成人喜歡高雅音樂,而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卻很少有類似情況的事實。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教育的價值是使音樂學習的經(jīng)驗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拓展對生活環(huán)境、生活背景的關注。所以,創(chuàng)作和選擇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積極健康的、符合中學生心理需求的作品進行教學是達到理想音樂教學狀態(tài)的物質基礎。
三、教學模式只改“面子”不改“里子”
高中的音樂鑒賞課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的教學狀態(tài)。高中生對于文化課也并非每一門都喜歡,可是在“應試”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在文化課的學習上還是會努力配合教師講課,認真完成學習任務的。但是音樂課卻沒有這種應試任務的壓力。因此,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心理需求,講課方式吸引學生,能真正用音樂來感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的思想得到放飛、心情得到快樂就成了學生喜歡音樂課的唯一砝碼了。然而現(xiàn)實中絕大部分教師的備課和授課還是處于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慣性之中難以改變。表面上雖說“以學生為本”,課堂比以前活躍了,但實際上還是沒有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我教你學的模式。就拿備課來說,“備教材”、“備教參”、“備教學程序”、“備標準答案”是當下大部分教師所熟悉的。許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始終認為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教參的精神領會,把握其中的教學要求與指示,并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加以貫徹執(zhí)行,這就是好的備課。更有甚者連上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設計好了,就連教師在某個環(huán)節(jié)講什么話,學生應該回答什么都是設計好的(尤其是公開課)。這樣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不可謂不“具體”不“周密”,似乎十分嚴謹,然而這樣的備課留給學生的除了記憶、練習、被動接受外,已經(jīng)沒有多少發(fā)揮和思考的空間了。盡管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但真到了課堂上我們還是習慣性地將“自己的見解”說給學生聽,不停地用自己預設的程序、答案去充斥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課堂且不說音樂內容本身是否吸引學生,就是這約束學生思維的固態(tài)化授課模式本身也必定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筆者認為:一節(jié)真正好的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將教材內容作為載體承載起學生思想和情感的發(fā)展,而不是要讓學生“圍著教材”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同時,一節(jié)好課不可能只有事先的靜態(tài)預設,沒有即時的動態(tài)生成,教師只有正確對待課堂中“即時生成”的動態(tài)教學效果,接受“節(jié)外生枝”的課堂生態(tài),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和實踐行為,那么我們的音樂課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喜歡。
以上三個方面的論述是筆者對當下高中音樂課教學過程中碰到問題的一些思考,努力挖掘分析產生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為進一步探索提高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效率而努力。
注 釋:
①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三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8月版。
?、诶钣⒂瘛洞笮l(wèi)?艾略特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及其啟示》,《教育科學》2010年第5期,第109頁。
?、劾铒w飛、尹愛青《音樂教育哲學:轉向與反思》,《人民音樂:評論》2011年第3期,第59―61頁。
?、堋镀胀ǜ咧幸魳?a href=http://m.dryriverboys.com/kegaizhuanti/list0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萘渭因憽秾徝澜逃^時了嗎――多元音樂教育哲學思潮芻議》,《中國音樂教育》2011年第6期,第4―7頁。
?、薅艁喰邸秶?a href=http://m.dryriverboys.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嗎?》, 《藝術百家》2011年第4期,第84―89頁。
⑦吳耀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之我見》,《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第36期,第312―313頁。
?、嗤ⅱ?。
?、犴n玉澎《中學音樂欣賞教學改革之我見》,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4年第10期,第109頁。
?、怦贰丁?a href=http://m.dryriverboys.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評述》,《外國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第 23―27頁。
[11]吳亞萍、龐慶舉《學校轉型中的教學改革》,教育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152頁。
[12]何秋瑜《背著音樂行囊去旅行――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xiàn)場評選活動小學組聽課印象》,《中國音樂教育》2012年第2期,第46―48頁。
[13]尹小珂《盛會后的思考――寫在“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現(xiàn)場評選活動”之后》, 《中國音樂教育》2012年第1期,第7―10頁。
[14]浦利華 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