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小記──提問的藝術(shù)
片段一:
聽樂曲《苗嶺的早晨》,出示課件:苗嶺風光,苗族人民歌舞…… 設計意圖:初步了解苗族風情,感受樂曲情緒和段落。
提問方式一
師:“剛才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
生:“聽到好聽的樂曲。”
生:“看到非常美麗的畫面。”
提問方式二
師:“你有什么感覺?”
生:“這里的風景真美。”
生:“音樂很好聽。”
生:“還有小鳥的叫聲,很好聽”
生:“音樂清脆,明亮。”
生:“苗族人在音樂中跳舞?!?BR> 生:“音樂有時快,有時慢?!?BR> 生:“我真想去那兒看看”
…………
反思:提問方式一中教師提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提問(暗示),順著教師的思路機械地考慮問題,他們的答案也是很單一。提問方式二中,教師只是問:“有什么感覺?”這簡單地一句問句卻給了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可以從欣賞的音樂中、畫面中、甚至在所欣賞樂曲的音樂要素或畫面時所想到的一些問題等等來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的問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主動性。
片段二:
聽《苗嶺的早晨》兩遍,一遍由口笛獨奏,一首由小提琴獨奏,設計意圖:區(qū)分口笛和小提琴的音色。
提問方式一
師:“這是由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你能聽出它們區(qū)別在哪兒嗎?”
生:“一個明亮,一個不太明亮?!薄?BR> 生:“…………”
提問方式二
師:“這首樂曲由不同樂器演奏出來,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生:“我喜歡第一首,我覺得第一首聽起來很明亮?!?BR>生:“我也喜歡用口笛演奏的那首,我覺得聽起來很清脆。”
生:“我喜歡由小提琴演奏的那首,我覺得很悠揚?!?BR>生:“我喜歡由小提琴演奏的那首,因為我喜歡小提琴。”
生:“小提琴拉出來的聲音很柔和,我很喜歡?!?BR>…………
反思:提問方式一中,教師所提問題實在讓學生難以回答,因為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關(guān)注老師播放一首樂曲會要求我們干什么?而不會太關(guān)注樂曲本身,或者學生在欣賞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時,他們往往注意到樂曲的區(qū)別,對于樂器音色的區(qū)別學生即使能夠意識到,但卻不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而第二種提問方式,教師從學生的感受體驗入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知不覺中說出了兩種樂器音色的不同,這樣不僅使學生區(qū)分兩種樂器不同的音色并表達出來,而且由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也積極參與其中,不斷在頭腦中回憶分析兩種不同樂器在演奏這首樂曲時的區(qū)別。如果再次欣賞這首樂曲時,學生對這兩種樂器的音色會更為關(guān)注、印象會更深。因此,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激活了他們的思維,激起學生從音樂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達到我們學習音樂的目的。
片段三:
導入新課:學生邊做游戲,邊聽歌曲《編花籃》歌曲。設計意圖:從游戲?qū)胄赂杞虒W,學生邊做游戲邊聽歌曲,對歌曲有完整的感受,同時又感受到歌曲的歡快情緒,激發(fā)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
提問方式一
師:“邊唱歌曲邊做游戲有意思嗎?”
生:“有意思。”
師:“歌曲好聽嗎?”
生:“好聽!”
師:“想學嗎?”
生:“想學”
提問方式二
師:“這樣的游戲,大家有什么感覺?”
生:“我覺得這個游戲做得更有意思了”
生:“我覺得加上歌曲的游戲做得更開心?!?BR>生:“我覺得歌曲很好聽?!?BR>師:“好聽在哪兒呢?”
生:“節(jié)奏歡快”
生:“我聽出小朋友唱得很開心?!?BR>生:“歌詞很好聽,象是念兒歌”
生:“聽了這首歌曲,我很想學會唱”
…………
反思:第一種提問,問題沒有一定的深度,這樣的提問方式激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很被動。而第二種提問方式則不同,教師問:“有什么感覺?”這個問題就比較廣了,學生可以說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覺:游戲,歌曲……這是教師跟著學生走,學生比較主動,當學生談到“歌曲好聽”時,教師就順著學生的思路提出“好聽在哪兒?(為什么好聽)”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向更深層次去考慮問題,同時把學生思維引導到歌曲上來,學生能夠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時,不知不覺對歌曲進行了分析:節(jié)奏歡快,歌詞好聽……從而激起學習這首歌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