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音樂世界》中學音樂教材的特色
摘自:《廣東教育課程資源庫》
《走進音樂世界》中學音樂教材是以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課標》的“課程目標”與“內容標準”為依據而編寫的。這套教材努力貫徹《課標》中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力圖使音樂課在提高未來公民的素質上,發(fā)揮其所具有的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本套教材的特點、特色如下:
1、教材切實地落實《課標》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
《課標》的制定從理念上重大的突破是將音樂課從過去單純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承教育,轉向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這套教材首先精選古今中外具有美感的內涵,具有高品位的審美價值的曲目,將學生引領到音樂的天地中,與表達真、善、美境界的音樂起到情感上的共鳴,在陶醉音樂之時,使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情操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啟迪,從而使人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
為此,教材開辟了“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的專題系列板塊,如:
七年級下冊中的“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第一系列“思念”
八年級上冊中的“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第二系列“愛”
八年級下冊中的“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第三系列“悲”
九年級上冊中的“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第三系列“喜”等等。
這一系列板塊的設計即使音樂教材從過去單純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承教育,升華為通過音樂審美,作用于人的整體素質的高度,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音樂課的面貌。
2、教材的編寫十分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獨立學習與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發(fā)展個性提供可能與空間。
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走進音樂世界》全套教材。教材中每課均開辟有“參與.探索”欄目,在這欄目中調動學生參與音樂,自己處理音樂。如:
七年級第一單元學唱歌曲《愛我中華》時,在“參與.探索”欄目中,讓學生自己處理歌曲的力度、速度以及演唱形式等,諸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也都是引導與調動學生主動的認知,自己找到答案。
教材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與探索的空間,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為宋詞《西江月》進行聲音的創(chuàng)造與表現(xiàn),第五單元中設計的自學篇《校園春秋》為學生提供自學、創(chuàng)意的天地。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在學唱民歌后,所安排的即興創(chuàng)作等.
此外,教材為學生開辟了你的朋友----“音樂網站”,在學習過程中有什么不懂之處或想學到更多的東西,自己可以去翻閱“音樂網站”,那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資料。
教材重視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yǎng),除上述內容外,在八年級下冊第28頁還安排有“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活動”這樣的內容,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參加社會的音樂實踐活動。如采訪音樂家、參加表演、自己動手尋找音響資料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音樂活動作出評價等。
又如:九年級上冊第48頁,在舞曲單元學完后安排有“舉辦一場班級舞會(或化妝舞會)”的內容。整個舞會從策劃到布置會場、尋找舞曲音響、組織同學學習舞步等活動全部由學生自己擔當,舞會后所應做的事也要全過程地完成,這對學生是一次很有益的組織、參與音樂的活動。
3、教材較好地處理了音樂審美與掌握音樂技能間的關系,并吸收了世界各先進音樂教學方法中的精華,將其融會貫通地綜合為一體,形成一套獨特的教學風格。
音樂審美與音樂技能的掌握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不具備一定的音樂技能,唱不準音,是難以達到審美目的的。反之,脫離音樂審美,孤立、枯燥地學習音樂技能也是不符合《課標》精神的。本套教材將音樂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于審美的過程中,在音樂審美中有機地貫穿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在感知音樂的活動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來提高對音樂要素的辨認能力。
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結合學唱歌曲《Do-Re-Mi》,利用手號建立與鞏固學生的音高觀念,又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讓學生反復詠唱《搖籃曲》,當學生進入歌中的意境,在體驗這首世界名曲中美與情的內涵的過程中,認知歌曲的曲式結構。在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在學習拉丁美洲的節(jié)奏時,教材首先引導學生陶醉在拉丁音樂特殊的風情中,去體驗“倫巴”的節(jié)奏后,試用“倫巴”節(jié)奏為歌曲《瑪麗安》配伴奏。總之,《走進音樂世界》這套教材,將音樂審美與掌握音樂知識技能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
4、教材的總體結構線條清晰、內容豐厚,寓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文化內涵。
本套教材的結構是由板塊式、專題式的單元組成的,其中貫穿于各冊書中的板塊有:
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板塊。如:
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嶺南春早》
八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走進西部》
九年級上冊的《長江兩岸的歌》
九年級下冊的《民族音樂花環(huán)》----少數民族的歌、舞、樂
對世界各國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板塊。如:
八年級上冊《世界音樂之窗》(之一)----亞洲音樂
八年級下冊《世界音樂之窗》(之二)----歐洲名曲集錦
九年級上冊《世界音樂之窗》(之三)----拉丁美洲音樂
九年級下冊《世界音樂之窗》(之四)----黑人非洲音樂北美洲音樂
“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系列板塊
此系列的內容請見P1~2,此處從略。
名家名曲系列板塊
如: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名家名曲》(之一)中的
1)中國系列--我國五四前后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
2)外國系列--歐洲巴洛克時期及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
八年級下冊第6單元《名家名曲》(之二)中的
1)中國系列--我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
2)外國系列--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及早期浪漫主義樂派時期
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名家名曲》(之三)中的
1)中國系列--我國20世紀50年代后
2)外國系列--歐洲浪漫主義樂派時期--民族樂派
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系列板塊。如:
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州古韻》--音樂長河中的故事
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華夏之音》--說唱與戲曲等
學生喜愛的歌曲系列板塊。如:
九年級上冊第1單元《我們喜愛的歌》
九年級下冊第1單元《屬于我們的歌》
由音樂體裁劃分的板塊。如: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步伐之歌》--進行曲
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旋轉的韻律》--三拍子舞曲
九年級上冊第4單元《跳動的激情》--二拍子、四拍子
歌劇舞劇板塊
如九年級下冊第6單元《歌劇、舞劇》等等。
5、教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感受音樂。
教材運用聽、唱、奏、動、視、畫、創(chuàng)、憶等多種活動方式調動學生、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讓他們在主動參與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
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走進西部》以及九年級下冊第5單元《民族音樂花環(huán)》--少數民族的歌、舞、樂中,在學唱每首民歌,教材均采用聽、唱、析、創(chuàng)等綜合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民歌的特色,之后去創(chuàng)作自己心中的歌。
又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旋轉的韻律》----三拍子舞曲,教材安排讓學生先做各種動作,或敲擊器物,自己找到適合的強弱弱三拍子的組合,從動中感知圓舞曲三拍子的節(jié)拍美感,在鑒賞樂曲的過程中,教材強調要求唱會、背記音樂主題。
6、教材落實《課標》中“提倡學科綜合”的理念,在增強音樂課中的人文內涵、融入音樂學科以外的文化知識、軟化學科邊緣與姊妹藝術綜合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素質,教材十分注意以音樂為主線,融入其他文化。
如:七年級上冊第5單元《校園春秋》除學唱各不同時期的歌曲外,還融入了各不同時期的服飾、建筑、時代特有的活動等。
在各冊的《世界音樂之窗》的板塊中,融入了各大洲各民族獨具特色的服飾、生活習俗以及地理位置、民族性格等人文內容。
在民族音樂的板塊中綜合有民族介紹、民族服飾、舞蹈圖片等相關文化知識,這對拓寬學生視野、提高綜合文化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注重音樂與其他藝術的結合,力圖借助美術、舞蹈、影視、文學等其他姊妹藝術來啟發(fā)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知力。全套教材的插圖富于美感內涵,這對啟發(fā)學生感受音樂中的美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教材的編寫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中有樂趣地學習音樂。
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州古韻》使講授中國音樂歷史部分,這距今久遠,學生對此內容又十分生疏,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采用講述故事的方式(《神州古韻》--音樂長河中的故事)將中國音樂歷史用故事串起來,較好地達到了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8、教材實在地落實了《課標》對課堂器樂教學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安排了課堂的器樂教學內容。
教材在七年級上冊、七年級下冊、八年級上冊安排了“學習鍵盤樂器”,先學習鍵盤樂器對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是有益的,是符合孩子們認知規(guī)律的。是科學的,教材在八年級下冊、九年級上冊、九年級下冊開辟了“學吹牧童笛”欄目,將“學吹牧童笛”安排在“學習鍵盤樂器”的后面,這對學生掌握音準是有好處的,教材將器樂學習與單元內所學的歌曲有機地相結合,做到同步。如:
八年級下冊學唱《陽關三疊》后,即用牧童笛二重奏《陽關三疊》,體現(xiàn)了教材編寫的有機性。
又如九年級上冊第22頁,由牧童笛演奏的器樂合奏《蝴蝶》即是該課所學的拉丁美洲歌曲《蝴蝶》,這種做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歌曲的學習,同時也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牧童笛的興趣。
9、全套教材插圖講究、裝幀精美,從視覺上給人以美感,此外,這套《走進音樂世界》音樂教材除主教材外,有一套精心制作的高水平的配套音響,與內容豐富與主教材緊密配合的多媒體課件,以及教師參考用書,這在所有教材試驗區(qū)均獲得好評,一致認為這是一套精心制作得非常好用的配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