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案例分析
摘自:《羅陽中學》
教學內容:貝多芬《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
教學目的:1、讓學生了解藝術家的命運中的《命運》
2、培養(yǎng)學生正確欣賞、分析音樂的能力
教學重點:1、欣賞與想象的有機結合,音樂與時代背景的有機結合
2、音樂的內涵
教學用具:VCD(現(xiàn)場音樂會)、鋼琴、圖片
教材分析:
《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是18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C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
樂章的開始由單簧與弦樂齊奏出著名的四個音動機,并發(fā)展為第一主題,即命運主題,極富男性粗壯的氣息。通過圓號對第一主題的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自由變奏曲,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銅管樂器奏出豪邁的英雄凱旋進行曲,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的信心和勇氣。
第三樂章,快板,C小調,3/4拍子。詼諧曲形式。在這一樂章中,命運主題的變奏依然兇險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躍躍欲試的曲調后,樂隊奏出旋風般的舞蹈主題,引出振奮人心的賦格曲段,象征著人民參加到與命運斗爭的行列中,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樂器震撼人心的漸強聲中,不間斷地進入第四章。
第四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是樂隊以極大的音量全奏出輝煌而壯麗的凱歌,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表現(xiàn)了這一場與命運斗爭最終以光明徹底而告終。
教學過程及反思:
提到課堂教學的藝術,覺得教學藝術也和詩一樣,頗有相同之處:教師講課也只能講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tǒng)觀念課堂教學不應該講通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奮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甚至覺得有些課文,教師可以只講五分,滔滔不絕,把教材上和教參上的知識和盤托出,這本來就是越俎代庖的錯誤之舉,犯了藝術上所說的“直露”的毛病,我們要花的功夫應該是在設計和點撥上面,時而煽情,時而理智地引導總結,因此,我覺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比較好。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這個案例就本著新課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游戲、采訪、學生互相之間設疑解疑,仿寫,賞析音樂等等,它不但豐富了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二)、以讀為本,有節(jié)奏地朗讀歌詞。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著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涵,在讀中培養(yǎng)朗讀能力。
(三)、在實踐中去體驗文章深厚的情感。
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類比式的仿真體驗,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運用“盲人音樂家寫譜”的游戲導入就是為了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盲人失去視力的痛苦,從而聯(lián)系課文體會到失去聽力的貝多芬,將面臨怎樣的災難。這時候,學生對貝多芬的崇敬之情絕對不會只是浮于表面的,他們就會體會到貝多芬的偉大之處。
(四)、鼓勵學生、全面參與、共同在音樂中發(fā)展:欣賞音樂等活動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效應,強化教學效果。之所以選擇《命運交響曲》,是因為從古至今,貝多芬這個名字就始終與古典音樂一脈相承,他的才能和他的堅毅精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方式結合在了一起。特別是這首人人皆知的貝五,即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又名“命運”。雖然這交響曲欣賞水平要求極高,我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入手,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討論游戲等活動。總之,這案例本著新課程新理念的思想,運用多種渠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游戲、討論、賞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體驗,作為剛畢業(yè)的見習老師,我也試著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嘗試,可以走出一條可行的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