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珍貴史料――陳洪《繞圈集》解讀
一、尋找《繞圈集》
大約是2003年間我在為撰寫博士學位論文而收集資料時,在《二期抗戰(zhàn)新歌初集》一書中一篇題為《中國新音樂運動之史的發(fā)展》的文章里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前后,是新音樂運動的最苦悶時期。黎錦暉父女的‘音樂’就發(fā)展到肉麻的‘東西’了,所謂藝術的歌舞隊,其實是以肉腿為號召的淫蕩的跳舞集團,而‘葡萄仙子’也發(fā)展成為‘妹妹我愛你’和‘毛毛雨’了。而研究西洋音樂的專家們卻找不到出路在苦悶著了。他們(北方以黃自為代表,南方以陳洪為代表)都主張用西洋音樂代替中國音樂,來發(fā)揮中華民族的特性。他們抨擊著舊的中國的音樂,另一方面又抨擊著新傳入中國的金元國家的舞樂(Jazz音樂即爵士音樂),但是他們卻看不見群眾,只原封不動的把西洋音樂搬過來。結(jié)果,對于他們的理論,人們是毫不關心似的,大眾沒有可能吸收他們的歌曲,而他們的正義感,他們愛祖國的熱情卻要他們把音樂交給大眾,結(jié)果除掉矛盾苦悶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充分表現(xiàn)在陳洪的‘繞圈集’里面,音樂家們覺得自己是在‘繞圈’了,到頭來還是原來那一點!”[1]
整篇文字核心內(nèi)容在于討論“新音樂運動”的歷史發(fā)展,時值抗戰(zhàn)進入到最艱苦的階段,其中對黎錦暉“時代曲”乃至其兒童歌舞音樂的尖銳指摘已不足為奇,對所謂“研究西洋音樂的專家”的批評也時常在一些攻擊“學院派”音樂家的文字當中司空見慣,唯有一點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即文中提到的陳洪先生的《繞圈集》。這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份史料線索,憑直覺,我意識到這可能是陳洪先生的論著或文集。聯(lián)系到抗戰(zhàn)時期一些新音樂工作者對陳洪《戰(zhàn)時音樂》一文的批判,而這本早于《戰(zhàn)時音樂》一文問世的《繞圈集》同樣遭到了批評,我預感到如果能使這本《繞圈集》重現(xiàn)于學界,對陳洪的研究將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于是在就學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圖書館開始查找這本《繞圈集》,但研究院圖書館卻沒有本書索引。此后我先后拜托朋友或?qū)W生到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等重要圖書館查找此書,均一無所獲。幾年來,我還先后請教過幾位深有影響的老一輩學者,但答案均是對此并不知曉。對《繞圈集》的查找工作因?qū)W位論文的寫作以及畢業(yè)后繁忙的工作而不得不擱置下來,但《繞圈集》這三個字卻時常會在我的頭腦里“繞來繞去”,難以釋懷。
2007年10月,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李巖研究員告知我,南京師大將舉行陳洪先生的學術研討會,其間還會編輯出版陳洪先生的文存。我于是再次想到了《繞圈集》,并希望文存編輯者能夠找到這本“神秘”的集子。李巖也對我?guī)状翁峒暗摹独@圈集》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決定認真查找此書。
大約10天后,南京師大出版社負責陳洪先生文集的責任編輯宗琦女士打電話興沖沖地告訴我一個好消息:《繞圈集》真的找到了!我當時在電話里也是大喜過望。原來,李巖通過赴滬查閱資料的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朱曉紅,在上海圖書館找到了這本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珍貴史料。與宗琦掛了電話后,我隨即又撥通了李巖的電話,很興奮地與李巖在電話里就此事又聊了半天,因為這本縈繞筆者心頭幾年的《繞圈集》終于被善于發(fā)掘史料的李巖給“淘”出來了。在得到李巖和宗琦的同意與建議后,我決定為此寫篇文章,于是便及時地看到了由宗琦快件寄來的“翻拍版”的《繞圈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