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音樂教案_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唱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教學準備
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等。
教學目標
通過學唱《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使學生初步掌握撒尼人音樂在旋律、和聲上的特點,并在演唱過程中增加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了解。
教學過程
唱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1)播放錄音,使學生對歌曲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并請學生談談歌曲的風格以及它所體現(xiàn)的主題內容。
(2)再聽錄音,引導學生注意兩個聲部旋律的不同。
(3)老師教唱曲譜,可先將兩個聲部分開學,直至兩個聲部的曲譜都唱熟。唱譜時,注意唱出倚音和襯詞的特點。并請學生談談倚音和襯詞的作用。
(4)請學生唱高聲部(或低聲部),老師彈低聲部(或高聲部),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5)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唱高聲部,一組唱低聲部,在演唱時注意音準和相互之間的配合。
(6)填詞演唱,注意咬字時應將倚音的感覺帶出,唱出撒尼音樂的風味。
(7)再將學生分組演唱,直至唱熟歌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欣賞《你見過雷公山的山頂嗎》《蒼山歌聲永不落》《月光下的鳳尾竹》《邊寨之歌》《放馬山歌》。
教學準備
1.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你見過雷公山的山頂嗎》《蒼山歌聲永不落》《月光下的鳳尾竹》《邊寨之歌》《放馬山歌》,向學生介紹苗族、白族、傣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音樂風格。
教學過程
1.欣賞《你見過雷公山的山頂嗎》《蒼山歌聲永不落》
(1)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這兩首歌曲在風格上有何不同。
(2)老師介紹苗族和白族的風俗習慣、民歌特色。
(3)再聽音樂,注意歌曲中的民歌色彩,如倚音、長腔、襯詞等。
2.欣賞《月光下的鳳尾竹》《邊寨之歌》
(1)播放錄音,感受樂曲勾畫的情景。
(2)教師提問:是否有人可以聽出《月光下的鳳尾竹》的伴奏樂器是什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點?
(4)再聽錄音,請學生談談這兩首樂曲的主題思想、音樂風格,并作比較。
3.欣賞《放馬山歌》
(1)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歌曲的體裁和主題內容。
(2)請學生分析歌曲的調式、結構。
(3)再聽錄音,注意旋律進行的特點。
(4)請學生發(fā)揮想象,談談襯詞“呦哦”在歌曲中的作用?怎樣唱才能體現(xiàn)出歌曲的情緒?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趕擺路上》《母女夜話》《苗嶺的早晨》。
2.學吹豎笛《瑤族舞曲》。
3.音樂活動《快樂的羅梭》。
教學準備
1.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
2.三角鐵、碰鈴等打擊樂器。
3.琵琶、阮、月琴等民族樂器的圖片等。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趕擺路上》《母女夜話》《苗嶺的早晨》,將少數(shù)民族迷人的風情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2.學會用豎笛演奏《瑤族舞曲》,體會它與管弦樂《瑤族舞曲》的不同之處。
3.通過音樂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少數(shù)民族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豪爽性格。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
教學過程
1.欣賞《趕擺路上》
(1)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歌曲描繪了什么場景。
(2)再聽錄音,引導學生聆聽三個聲部的不同旋律,感受其和諧的效果。
(3)請學生說一說歌曲的情緒、風格特點。
2.欣賞《母女夜話》
(1)教師簡介作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樂曲描繪了什么場景。教師補充。
(3)教師介紹《母女夜話》的來源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4)再聽錄音,引導學生分辨主奏樂器是哪兩種?這兩種樂器分別代表哪兩種形象?
3.欣賞《苗嶺的早晨》
(1)聆聽錄音,請學生說出主奏樂器是什么和樂曲的主題思想。
(2)再聽錄音,試著分析樂曲的調式、結構、情緒、風格。
4.學吹豎笛《瑤族舞曲》
(1)播放管弦樂《瑤族舞曲》,使學生感受這首樂曲的基本情緒和主題旋律,熟悉曲調。
(2)請學生談談這首樂曲描繪的場景。
(3)教師講解這首樂曲的創(chuàng)作意圖、曲式結構。
(4)學生練習吹奏主題旋律,注意旋律的流暢,老師可幫助克服技術難關。
(5)請學生談談豎笛吹奏的《瑤族舞曲》和管弦樂《瑤族舞曲》有何不同?你更喜歡哪種?
(6)讓學生練習用三角鐵、碰鈴按×××|×××|的節(jié)奏型為樂曲伴奏,以此感受樂曲歡快而鮮明的節(jié)奏。
(7)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用豎笛吹奏,一組用打擊樂伴奏,然后互換。
5.音樂活動《快樂的羅梭》
(1)播放錄音,感受樂曲情緒和主題內容。
(2)再聽錄音,聽辨樂曲的主旋律以及主旋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
(3)請學生說說樂曲中有哪些樂器演奏,教師補充并介紹月琴、阮、琵琶等民族彈撥樂器的形狀、音色等。
(4)請學生隨錄音哼唱主旋律并記熟。
(5)將全班同學分成男、女兩組,轉成兩個圈,男外圈女內圈,拍掌扭腰起舞,內圈順時針、外圈逆時針,男女相對邊唱邊舞邊換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