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皮影戲 >

西路皮影弦板腔的起源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據(jù)王紹猷先生考證,弦板腔、皮影戲源于秦中乾縣、興平、禮泉、咸陽等地。其乾縣植根最深、流傳最廣,1800年前后弦板腔曾與“道情”同臺演唱,以后逐漸演變?yōu)楠毰_演唱,在不斷完善發(fā)展中成為獨特劇種。乾縣馬連村皮影戲老藝人郝正發(fā)回憶:原來的皮影子工藝粗糙,沒有色彩,型體較大,人稱皮影戲為“四人忙”。四個人分作兩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后面樂隊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帶彈三弦,一人拉二弦?guī)溺t鈸,一人甩呆呆帶大鑼、嗩吶、大號和小鑼。自宋以來一直以皮影戲演唱形式在民間世代傳承。過去關中農(nóng)村一般農(nóng)閑結(jié)社,過節(jié)和過年歡慶。求神祈雨,鄉(xiāng)間廟會或祝壽祭奠等活動時,大多都演唱板板腔(弦板腔)影戲,在民間久演不衰。不斷向藝術化發(fā)展。但在封建社會,由于官方文化機制薄弱,造成岐視民人俗文化,民間很少有人專司記載,因此除留傳有少量的劇本外,很少有音樂表演等方面文獻資料。據(jù)老藝人郝振安(已故)回憶近代弦板腔主要發(fā)祥于乾州(即陜西的乾縣),后波及周邊的禮泉、興平一帶,并形成東西兩路流派。東路以禮泉王元德為代表,其班社擅長演武打戲,以演唱《封神榜》、《西游記》等劇目著稱;西路以乾縣著名老藝人郝振安、馬懷玉、陳文蔚、王正友等為代表,以演唱三國戲而著名。其中郝振安(乾縣馬連鄉(xiāng)人),后期多演傳奇戲,在演唱中融入了纏綿抒情的細膩唱腔,彌補了早期弦板腔以剛健昂揚為主之不足。

弦板腔早期是從隔簾說書的皮影戲開始的。藝人們將用羊皮、牛皮刻制成的各類戲劇人物,在撐展的紗簾上通過燈光挑動皮影,映像表演。最早的弦板腔皮影總是只有四個人說唱,被群眾稱之為“四人忙”。當時在關中流傳著一首歌謠:“一輛大車四個人,繩子四條椽四根”。四人分為兩部分,在紗簾“亮子”前操作挑動皮影兼演唱的叫前手。后面“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敲帶鼓彈硬三弦,一個拉二弦折鐃鈸,一人甩呆呆(板子)兼大鑼、嗩吶、大號、小號。后來發(fā)展刻有四手、五手、六手等,加入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