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劇的角色行當(dāng)介紹
在角色行當(dāng)上其角色在清乾隆以前分為末、生、小生、外、旦、貼、夫、凈、丑九行,徽班藝人稱之為“九頂網(wǎng)巾唱鬧臺”。乾隆以后。徽劇在徽商經(jīng)濟(jì)的支持下進(jìn)入全盛時期,角色行當(dāng)又有所發(fā)展,分為正生、老生、小生、大花、小花、二花、四花、正旦、花旦、作旦、武旦、老旦等行。這時期由于班社演員眾多,又在打行里分出一些小行,如紅生、武老生、武小生、武二花、武丑等,原有的末行改設(shè)在雜行。嘉慶時期,隨著徽劇中歷史和戰(zhàn)爭題材劇目的增多,角色行當(dāng)又進(jìn)一步細(xì)分為老生、老外、副末、小生、武生、武老生、正旦、花旦、作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四花臉、雜行,共十七行。道光、咸豐以后,北京的徽劇逐漸演變成京劇,南方的徽劇班社也隨著徽商經(jīng)濟(jì)的衰落而縮小,龐大的班社大部分劃分為三、五十人的小戲班,角色行當(dāng)也隨之做了相應(yīng)歸并,逐漸固定為近代的十大行當(dāng),即正生、老生(文武)、小生(文武)、大花、二花、三花(丑)、正旦、花旦、老旦、武旦。末行歸老生行,外設(shè)雜行,專門扮演宮女、院子、中軍等龍?zhí)捉巧屠匣?、狗形之類及武打,兼管道具箱等雜務(wù)。角色行當(dāng)表面上少了,但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了。每行演員在掌握本行演技之外,還要兼學(xué)其他一行或幾行,盡量做到技藝全、戲路寬,唱念做打具佳,文武昆亂不擋。
正生:又稱須生,多扮演中年男子,表演以唱工為主,同時也有做、念功夫。如《水淹七軍》中的關(guān)羽、《八陣圖》中的諸葛亮等。
老生:分文武老生,多扮演中、老年男子,表演要求唱、念、做、舞并重,還須具備扎實的武功基礎(chǔ)和靠把功夫。文戲所扮角色如《舉鼎觀畫》、《跑城》中的徐策,《追韓信》的蕭何;武戲角色如《三擋》中的秦瓊,《定軍山》中的黃忠等。
小生:分文武,多扮演青、少年男子,唱念要求真假聲結(jié)合,唱腔剛勁秀美;身段動作講求儒雅瀟灑、風(fēng)流倜儻,并掌握一定的翎子功、把子功及翻滾跌撲等武功技巧。文戲所扮角色如《銀桃山》中的周珠明、《鳳凰山》的?? ⅰ洞蚪鹬Α返墓鶗岬?;武戲角色如《臨江會》的周瑜、《白門樓》的呂布、《紅桃山》的花榮等。
大花:又稱凈,分白臉、黑臉、花臉、紅臉。表演上以唱為主,要求聲音洪亮、有炸音;做工講究雄渾凝重、氣宇軒昂。所扮角色黑臉如《鍘包勉》的包拯、《玉靈符》的項羽等;白臉戲如《打嚴(yán)嵩》的嚴(yán)嵩、《二進(jìn)宮》的徐延昭等;花臉戲如《打龍篷》的鄭子明、《定軍山》的夏侯淵等;紅臉戲如《古城會》的關(guān)羽、《太平橋》的李克用等。
二花:即副凈,重做工,念白鏗鏘有力,撲打火爆熾烈,還會一些特技表演。所扮角色如《收張奎》的張奎、《醉打山門》的魯智深等。
三花:即丑行,分文武。多扮演性格詼諧、幽默的角色,兼演丑旦,表演上講求唱念做打俱全。文戲所扮角色如《九錫宮》的程咬金、《借靴》的劉二等;武戲角色如《九龍杯》的楊香武、《花蝴蝶》的蔣平等。丑旦角色如《罵雞》的王婆、《巧姻緣》的奶娘等。
正旦:又稱青衣,主要扮演穩(wěn)重端莊的中、青年婦女,重唱工,唱腔講究珠圓玉潤、委婉細(xì)膩,善于表達(dá)人物情感;身段動作要求樸素、莊重。所扮角色如《處獵》的李三娘、《雙別窯》的王寶釧等。
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潑、嫵媚明快的年輕女子,重做工,表演講求細(xì)膩秀美,動作,動作要求美、媚、脆。所扮角色如《戲牡丹》的白牡丹、《殺嫂》的潘金蓮等。
武旦:多扮演英勇善戰(zhàn)的女將、女俠、女仙、女妖等。重武打和翻撲,講求身手矯?。怀詈妥龉ぶv究在嫵媚中顯出剛勁、挺拔的氣質(zhì)。所扮角色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十字坡》的孫二娘等。
老旦:多扮演各種不同身份的老年婦女。重唱念功夫,表演上講究神態(tài)、步伐穩(wěn)重。所扮角色如《四郎探母》的佘太君、《牧羊卷》的春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