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漢劇 >

關中二簧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流行于西安、三原、涇陽、鳳翔、長安、藍田、周至、戶縣、咸陽、耀縣等地。注重唱工,劇本水詞少,正、悲劇多,曲牌、打擊樂多帶秦腔風味。最得文人、商紳、旗、滿、回民和軍政要人的喜好。嘉慶末年,漢中來字輩出科學生賀鴻生,領班往關中寶雞、虢鎮(zhèn)、周至、戶縣、涇陽、三原、富平及西安南關等地演出。受其影響,涇陽、長安、周至等地,亦先后組織起二簧班社。光緒年間(1875-1908),出現了三原的清義班,涇陽吳寡婦班,并開始有坤伶清唱或掛衣登臺。吳寡婦班搜羅藝人,延聘文人修改劇本,聲譽日增。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后,該班曾應詔承奉獻演,得到慈禧贈匾嘉獎。辛亥革命后,陜西督都張翔初,革命軍師長張云山,支持在西安創(chuàng)辦了二簧鳴盛學社,先后培養(yǎng)學員二百余人,成為關中地區(qū)二簧的最大科班。教師有趙安子、吳李乾等。出科的演員有山鳴歧、劉鳴祥、張鳴峰、雷鳴震等,成為關中二簧的中堅力量,曾受聘于四川、甘肅、河南等地傳藝和演出。關中二簧演出的主要劇目有《火輪牌》、《汜水關》、《破桃山》、《出五關》、《過巴州》、《鎖陽城》、《四平山》等。1925年駐軍賈興運組織的二簧班,演出一時而解體。1931年,藝人王安奎創(chuàng)辦志義科班,培養(yǎng)出演員劉志俊、劉志勝、馮志才、邵志福、董志杰等,同時還出現有慶義社和中興社,因難以立足西安而多巡回于外縣演出。1949年初,原“鳴盛學社”、“慶義社”等漢調二簧班社合并為“大眾劇社”,活動三年散班。自此,關中地區(qū)再無專業(yè)二簧劇團,僅西安、藍田、戶縣尚有二簧研究會,經常組織一些業(yè)余演唱活動。

上一篇:四路二簧 下一篇:關于漢劇的起源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