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民歌教學有感
摘自:《蓮塘一中》
民歌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經(jīng)過廣泛的口頭傳唱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和人民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著的歌曲藝術。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花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東方。有人明確指出: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為其他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營養(yǎng)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在民歌教學中我通常向學生發(fā)問的第一個題目就是“什么叫民歌呢?”學生們就會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來,“人民的歌”“民間流行的歌”“用民族唱法演唱的歌”“勞動人民自己的歌”等等。這說明同學們對民歌的認識還是比較片面,再加上平常能夠聽到的原汁原味的民歌少之又少,基本上了解的不過是《天路》《青藏高原》等比較流行的歌曲。于是我決定從民歌的概念入手,要真正的全面的了解民歌必需了解民歌的五大特點。1口頭性。2集體性3流傳變異性4短小精悍5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我逐個特點精心講解。例如:口頭性??陬^性指的是人們群眾在日常的社會生產(chǎn)勞動實踐中口頭即興而唱的,旋律和歌詞是變化的,有可能在下次的演唱中內容和旋律就改變了。集體性指的是民歌是廣大人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在學唱民歌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在歌名的右下角是沒有詞曲作者的,只是一個地區(qū)的名稱,流傳變異性是指民歌在流傳的過程當中由于各地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語言的不同,產(chǎn)生風格的差異。如:江蘇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前者曲調細膩柔美抒情性很強,后者曲調直率爽朗,開朗奔放。由于勞動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他們口頭演唱的民歌絕大多數(shù)篇幅短小,歌詞簡練,口語化平民化,貼近生活,朗朗上口,通俗易學,如:陜西民歌《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僅僅是有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中國有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組成,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樂風格是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像蒙古族氣息冗長的長調,藏族高亢嘹亮的音調,新疆音樂的強烈的舞蹈節(jié)奏,傣族的極富特色的裝飾音。。。。當我哼唱不同民族的代表性的音樂旋律時,同學們幾乎都能夠猜出他們屬于哪一個少數(shù)民族。可見民歌音樂還是深入人心的,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通過一系列的講解和舉例同學們對民歌的熱情明顯提高了,接下來我趁熱打鐵在黑板上繪制了一張圖表,邊講解邊列舉出民歌的題材和各自的不同特點,并運用比較法來講述:像不同題材的民歌演唱場合音樂性格,音樂特點和演唱方式各不相同,勞動號子在協(xié)作性的勞動中演唱,主要作用是鼓舞干勁、協(xié)調勞動節(jié)奏、統(tǒng)一勞動步伐,因此節(jié)奏非常整齊。音樂性格堅毅質樸、粗獷豪邁,音樂材料簡單多重復,多采用一領眾和的方式。山歌在山野田間非協(xié)作性勞動中即興有感而唱,節(jié)奏自由舒展,旋律熱情奔放,常在開頭、中間或結尾加入呼喚性的襯詞或襯句,可長可短,隨意性強,常采用獨唱或對唱的演唱方式。在民歌體裁中最具藝術性的當屬小調了。小調的流傳范圍廣,題材內容廣,有專人加工整理,歌詞被基本固定下來,節(jié)奏規(guī)整,旋律優(yōu)美抒情細膩委婉曲折,多采用獨唱的演唱方式。我邊講解邊范唱,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比較投入,我適時的教同學們唱了幾首短小的民歌,并相約下節(jié)課將會教唱全國各地代表性的民歌,從同學們的眼中看到了期盼。
第二節(jié)課當我把印刷好的民歌歌詞發(fā)到同學們的手中時同學們顯得很興奮,他們交頭接耳的討論著民歌歌詞,我邊教唱邊提問,從中可以反饋出學生們對民歌的掌握程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班的男孩子,當我教唱湖北民歌《龍船調》時,他毛遂自薦地提出要和我合唱這首歌,他唱的出乎意料的好,很純正的湖北方言,他還指導我演唱這首民歌時的湖北方言,我問他這首歌為什么唱得這么好,他說因為我奶奶是湖北人,這個小插曲讓這節(jié)課增色不少,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讓我非常感動,我感動于同學們的認真,我感動于同學們的投入,我更感動于同學們對民歌的熱愛。他們在唱不同風格的民歌時,總是積極配合我,大方的表現(xiàn)自己,把一些民歌的襯詞或襯句演唱得很到位。短短的一節(jié)課我們唱了將近二十首民歌,雖然每首歌只教了兩到三遍,但是讓同學們充分領略了我國民歌的豐富多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學們只有通過了解、熱愛本民族的藝術文化才能去更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更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引導同學們去了解我們的民族藝術。讓我的民族藝術之花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