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基本理念
一、 基礎音樂教育中,應如何體現(xiàn)以審美為核心?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從而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這對于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的基礎音樂教育,無異于撲面而來的春風。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將極大地提高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主動性、自覺性,有利于音樂教育真正地實現(xiàn)以審美為核心。
以美育為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qū)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并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基礎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傳統(tǒng)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學很容易產(chǎn)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現(xiàn)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入手的識譜訓練,從時值出發(fā)的節(jié)奏訓練,著眼于音程、和弦的聽覺訓練等等。這種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chǎn)生審美體驗,學生厭煩這類學習是必然的。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fā)現(xiàn)的過程。影響音樂審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作簡要分析:
l。 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
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jù),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作為音樂教材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實現(xiàn)音樂教學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
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fā)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xiàn)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之心靈萌發(fā)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耐唱”的特點,只有優(yōu)美的曲調,才能產(chǎn)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種曲調和音韻美磁石般地吸引著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音樂欣賞教材要體現(xiàn)經(jīng)典性與文獻性,展示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結晶。器樂教材“美”的著眼點則在于簡潔、洗練地編配方面,通過配器,顯示其音色、織體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
音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溶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 音樂教學方法的審美原則
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xiàn)為: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概括地說,它遵循著下面一些原則:
(1)參與性原則
音樂教學的參與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主要還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而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因此,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fā)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
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再創(chuàng)作了。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才會成為可能。
貫徹參與原則進行音樂教學,要求教師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xiàn)活動、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學生順帶地學習。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教師應為學生的參與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把學生從那種聽講式、沒有多少移動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