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yǎng)下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探尋
摘要: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育模式下,強調音樂課堂更加注重大概念教學,將固有學習資料進行分析、歸納、重組、聯(lián)結,打破傳統(tǒng)教學單一、零星化的教學形態(tài),讓學生圍繞大單元主題從點到線、再到面進行系統(tǒng)化學習,對所學音樂知識進行宏觀、立體地探究,從而促進中小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化與養(yǎng)成。本文基于學科素養(yǎng)下“大單元教學”的新理念,通過分析“大單元教學”的概念、特征以及幾組課堂示例來研討與之對應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發(fā)展新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學;
一、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概述
為落實全國教育大會部署,深化課程改革,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關于課程實施部分明確提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體化、項目式學習等教育性綜合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lián),促進知識結構化。”“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單課教學,強調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大觀念視角出發(fā),把每一課的知識技能都當作整體大單元課程任務的一段分支,并且依據(jù)具體學情,有計劃、有邏輯地把學習資源進行拆分、整合、重組,注重每一學時、每個知識點與整體單元課程任務的關聯(lián),關注各課時之間循序漸進的學習發(fā)展進度。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傳統(tǒng)的音樂單課教學任務是單獨一首歌曲內容的學唱、分析和鑒賞,忽略了教材中歌曲與歌曲、課時與課時之間的聯(lián)系,此時需要音樂教師把教材內容以大單元主題為單位,按照歌唱技巧、樂理知識、音樂風格、審美價值觀某一個或多個維度來進行整理、歸納,讓學生從單元知識大框架入手進行反向搜索,增強學時之間的音樂知識體系聯(lián)系,促進單元學習目標的確立,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系統(tǒng)化學習音樂知識的構建能力。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大單元教學”與傳統(tǒng)的單元教學似乎并無差別,以音樂課堂為例,教學活動都包括:演唱、演奏、聆聽、創(chuàng)編等,“大單元教學”更加注重大框架下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與邏輯。我們可以把“大單元”視作一個龐大的、完整的學習任務,將初步感知、深入理解、拓展提高、回顧總結看作是每一節(jié)音樂課都必須具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音樂活動的設置都是為了服務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大單元教學的關鍵詞是“完整性”“連接性”“遞進性”,其注重學習內容的整體脈絡、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性以及合理性,該教學模式是不斷發(fā)散教學思維、填充教學內容的過程,該模式下,一個小知識點派生周邊相關知識點組成知識群,音樂課堂知識呈放射狀構圖,能夠在教學活動設計的實施中讓學生進行實踐、練習、運用,讓知識內容落地,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二、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特征
教科書編寫是按照一定的主題來劃分單元的,例如:湖南文藝版音樂教材7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鄉(xiāng)間的小路”中,一共有《鄉(xiāng)間的小路》《天路》《思鄉(xiāng)曲》3首音樂作品。3首作品緊扣“路”“家鄉(xiāng)”字眼,從字面含義符合本單元情感主題,但從歌唱技巧、樂理知識、音樂風格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維度來講,缺乏貫穿性。從目標導向來看,《鄉(xiāng)間的小路》的教學目標是背唱該歌曲,其中也包含對中低音的把控以及對連音線唱法的學習成效檢驗;歌曲《天路》是一首欣賞曲目,要求學生通過欣賞該歌曲練習四拍子指揮揮拍;小提琴獨奏曲《思鄉(xiāng)曲》是由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為主題改編而來的,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背唱音樂主題;而“音樂知識”板塊是解析曲式知識:五聲調式,這又跨越到了樂理知識區(qū)域,導致了以上內容無法合理進行完整、連貫式教學,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和領悟到的音樂情感可能是碎片化的、混亂的,缺乏記憶鏈接點的知識學習很容易被忘卻。此時需要教師提取知識重點,把課程中音樂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力度、歌唱技巧、音樂情感等元素剖析、歸類,對教學材料進行刪減、調度和整合,甚至可以將課外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更有效地學習到書本中的知識、技能,并合理化延伸和調試。由此可見,“大單元教學”的特點之一便是內容覆蓋性廣。
“大單元教學”是一個完整的、大的長線教學任務,區(qū)別于傳統(tǒng)單課教學中一首歌或者一課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大單元教學學習進程長,在學習過程中既有知識構建又有實踐探索,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知識的應用和學習反思都將促進學生宏觀學習思維模式的建立和養(yǎng)成。在七年級下冊《泥土的歌(二)》中,第一首學唱作品是臺灣民歌《丟丟銅仔》,在過去的傳統(tǒng)單課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的是這首臺灣民歌的學唱任務,現(xiàn)在讓我們來從大單元角度出發(fā),運用多層次來解析這首作品。從歌唱技巧取向上來說,這首歌曲的音域略高,第一句也是由高音起始,需要學生練習“抬笑肌,掛高位置”去演唱高音,同時需學習下滑音在歌曲中的演唱方法;從演唱形式取向上說,該歌曲不僅出現(xiàn)了一領眾和,還有二重唱的演唱部分,這需要學生相互積極組織配合,把握二重唱的節(jié)奏和音樂行進;從情境取向上說,音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臺灣方言去演唱該歌曲,更加深入地了解臺灣民歌文化,感受臺灣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從情感體驗取向上說,對臺灣文化的了解可以激起學生對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向往和追尋,啟發(fā)學生渴望和平的決心和大愛。多方位取向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形式,增強師生之間的趣味交流和信任感,最關鍵的是可以串聯(lián)知識點,擴散音樂內容,將音樂學習變得更完整、充足,從而突出大單元教學的完整性。通過本首歌曲的學習,學生需要了解臺灣民歌的音樂特點、人文情懷。通過學唱臺灣民歌,可以加深其對民歌的認知,并能背唱歌曲,同時能說出臺灣民歌與其他地區(qū)民歌的區(qū)別。當音樂課堂的細節(jié)豐富之后,學習任務時長也會隨之增加,值得關注的是,長線教學需要合理、適中,關注有效教學,不能為了教學而刻意、無理由、無導向地促成教學設計。
大單元教學具有更高的育人價值,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遷移,主張在情境化的模擬形態(tài)下對音樂知識的滲透和感悟。在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流行音樂掠影》中,《外婆的澎湖灣》是一首懷念外婆的歌曲,在學唱這首歌曲時,可讓學生在講述自己與外婆的故事后再去演唱,也可讓學生分組表演與外婆相處的片段情節(jié),在真實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情義和內涵,只有貼近生活的情境才是最樸實真切的。從穩(wěn)定節(jié)拍的音樂素養(yǎng)切入,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用聲勢打擊為歌曲伴奏,但歌唱技能取向和情感體驗取向也許很難并駕齊驅,因為聲勢律動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節(jié)奏的掌控能力,涉及學生個體的肢體協(xié)調程度、平衡感和節(jié)奏感,在演唱中加入聲勢律動后很難分心去關注情緒,甚至會干擾歌唱狀態(tài),由于教材設定本歌曲為學唱歌曲,所以我們必須以歌唱為主,聲勢律動從較為簡單的動作入手即可,可根據(jù)演唱的熟悉度逐步增加聲勢編排難度,這是音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必須考慮的因素;《陽光總在風雨后》這首流行音樂作品是中國女排的隊歌,講述的是人生必須經(jīng)歷挫折才能得到美好結局的大道理,由于中學生經(jīng)歷尚少,可帶學生觀看中國女排的勵志視頻,讓學生感受運動員在競技賽場不放棄的拼搏精神,代入體育競技故事,在情境氛圍的感染下讓學生再反復模唱該作品。為順應當下流行音樂潮流對中學生的影響,音樂教師可將有同樣鼓舞人心功能的流行歌曲《孤勇者》引入課堂當中,該歌曲在各大線上平臺深受聽眾喜愛,在本節(jié)課中會是一個進行學習和對比的恰到好處的契機。教師應通過兩首歌曲的學唱讓學生感受不同時代流行歌曲的旋律特點,充分認識流行歌曲,不沉溺在網(wǎng)上一些沒有內涵的洗腦歌曲中,正確辨別好的、正向的歌曲;《信天游》是一首具備西北民歌風韻的流行歌曲,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詞中處處是陜北地區(qū)美麗的自然風光。音樂教師可以從陜北地區(qū)的風景圖像、視頻導入,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體驗帶入聽覺活動,對比流行歌曲《信天游》和信天游體裁的陜北民歌的相通之處和不同之處。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對流行歌曲的了解和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本單元可以說出校園歌曲、民歌風味流行歌曲、鄉(xiāng)村音樂、爵士音樂的風格特點,并能唱出各風格代表作品,通過情境式學習體驗模式感受流行音樂的魅力,接納、包容多種流行音樂曲風,提升藝術品位,建立健康、全面的音樂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