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合唱訓練中“情感認同法”的實踐
三、中學生合唱訓練中的“情感認同法”
《荀子·樂論》中有云:“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這句話很明顯揭示出音樂是人類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是人類感情表達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而音樂在表達感情的同時,又反過來感化人類的內心。所以音樂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而合唱作為音樂的一種類型,其中包含的多種音樂元素,不論旋律線條、節(jié)奏類型、力度變化等,都是用來塑造音樂形象、表達作品思想情感的手段。
生活中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同樣的一首歌曲,因為演唱者不同,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演唱效果。而這些效果差異,源于對同一作品進行了不同的二度創(chuàng)作。其中除了演唱能力的差異以外,更主要來自演唱者對于作品中的情感理解和表達能力的不同。為了提升合唱團的整體音樂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我們在合唱常規(guī)訓練的基礎上,加入了“情感認同法”。
“情感認同法”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于演唱作品的情感認知,形成思想情感上的統(tǒng)一,最終達成一致的情感和音樂表現(xiàn)力的方法。整個訓練過程分為三步:“情感認知——情感認同——行為認同”。
(一)情感認知就是在合唱作品讀譜的基礎上,結合詞曲作者所處的背景、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特點、作品素材等方面,通過對合唱曲譜的分析,產生基礎的情感理解。樂譜無法精確地記錄音樂的內在韻律和情感的細致變化,要使這些變化得到展現(xiàn),需要一個升華的過程。結合樂理知識,對作品曲譜進行大概分析,在內心對作品音響形成初步的感受,學生關注樂譜中的各種音樂記號,學生可以在了解歌曲的基礎上,相對準確地把握作品情感的基調。
(二)情感認同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合唱作品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歷等,結合前期的情感理解,可以更好地融入作品中,讓演唱更加感人。例如在排練混聲合唱《延安頌》時,為了讓同學們對作品達到情感認同,不僅分析作品中的段落結構、介紹詞曲作者,還重點講解我們的革命圣地“延安”,了解這里發(fā)生過的重要歷史事件,通過觀看視頻,回顧抗戰(zhàn)時期延安地區(qū)人民的艱苦斗爭以及取得勝利的不同時期,感受延安人民的生活變化,這種鮮明的情感對比在歌曲中有類似的呈現(xiàn),不僅有“熱烈歌頌”也有“堅強戰(zhàn)斗”。這樣的多重方式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訴求,在演唱時帶入深厚的情感,進行深情演繹。情感認同能夠激發(fā)共鳴感,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會感染自己和觀眾,形成酣暢淋漓的情感體驗。
(三)行為認同是指合唱隊員在達到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在指揮的啟示下將其轉化為外在一致且具有表現(xiàn)力的合唱行為,成為展示作品演唱風格、情感變化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指揮是合唱團的靈魂,行為認同需要通過指揮的雙手、眼睛、口型、面部表情等多種啟示,最終化為統(tǒng)一的行為呈現(xiàn)出來。
1.雙手:在合唱的整個過程中,指揮通過雙手帶動隊員進行演唱。兩手密切協(xié)作、相輔相成,指揮通過雙手揮動的幅度變化、方位高低、線條拍點等方面,對合唱隊員進行情感表達的啟示。例如演唱前,指揮者可以運用眼神和手勢,示意隊員穩(wěn)定情緒。
2.眼睛:眼睛是人們心靈的窗戶,指揮在合唱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注視合唱隊員,通過眼神和隊員們進行交流和溝通,自然可以通過眼神暗示合唱隊進行情感的表達與變化。例如,用柔和的眼神來提醒隊員此處要表達抒情;用明亮的眼神暗示表現(xiàn)出歡快情緒;用睜大眼睛來提示學生情緒表達高漲;用傷感的眼神來啟發(fā)學生表達憂傷情緒等。這些眼神的暗示對于提高學生音樂的表現(xiàn)力有著顯著作用。
3.口型:指揮通過口型示范,對全體合唱隊員進行了規(guī)范,正確的口型,有助于全體隊員準確吐字和發(fā)聲,同步性更強,對作品中情感的表達自然也產生有利的輔助效果。
4.面部表情:合唱的整個過程中,隊員都需要帶有表情,才會有感染力。如果要求合唱隊員表達歡快的情緒,指揮就應該面露喜色;需要表達憂傷的情緒,指揮就要面帶傷感來帶動隊員的情緒。指揮通過生動的面部表情,帶動學生準確把握歌曲的情緒,有表情地歌唱,自然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