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音樂制作技巧談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一、 各種樂器聲像的安排
用電腦音樂系統(tǒng)制作音樂,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去設計使用音色和空間,面不必顧忌與現實是否吻合。你可以把任意一個音色置于你想象中的遠、近、左、右任意一個位置。制作精良的音樂作品,會使你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每件樂器的位置所在,并且好象身臨其境的置于一個美妙的聲場空間中。
制作從遠到近。一個聲音離你越近,音量越響,聲音越亮(高頻成分越多),音色越“干”(直達聲越多)。相反,聲音離你越遠,音量越小聲音越悶,音色“濕”而越顯含混(反射聲越多)。一個樂隊的“景深”和縱深感的形成與此有關。
如何把使用的樂器按演奏的擺法盡可能合理地拉寬排開也是一件較易的事,但如何拉開樂器前后的距離并產生縱深感則要結合混響。當你把某個聲部混響加大時,這個聲部的發(fā)音點肯定就會聽起來覺得遠了一些,這樣,當我們把不同聲部的混響值設得不一樣時,它們就產生了前后的距離感。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在安排左右聲像的同時把前后聲像也安排出來,樂隊就有了縱深感和層次感。你可以人為地為不同的樂器音色做不同的效果處理,模擬和制造出一個“真”的或“假”的空間來。你可以設想一個樂隊所處的演奏空間。它可能是教堂、音樂廳、房間等等。在一般情況下,選擇其中一種混響方式(通常一次只能選一種);也可能是創(chuàng)造實際不存在的特殊空間,比如想營造一種虛無縹緲、神秘和遠古、太空的氣氛等,這種空間運用實際上是作曲家想象出來的。
樂隊應該是主體的,有前后,也有左右。因此你要為每一個樂器增減適當的混響。這是制作一首樂曲所不可忽視的手段。可以為某些聲部臨時插入完全不同類型的效果。也就是說假設一個人在大教堂中演奏,而另一個人在一個小房間中演奏,雖然兩人所處聲場截然不同,但卻是一首樂曲中的兩個角色。聽起來會感覺與眾不同。這種“跨越時空”的聲音處理手段對非常規(guī)音樂作品的制作有時非常有用。
①樂隊的聲像安排各不相同,爵士鼓組因廠家已預制好,原則上不必再改動。零碎打擊樂器可酌情安排;
②低音樂器,如電貝斯根基與聲音定位不明顯一般放在中間;
③作為織體的吉它和(電)鋼琴音區(qū)相近,可適當左右對稱;
④小提琴則偏左,大提琴偏右;
⑤遇到大段的獨奏聲部,可適當考慮往中間附近安排;
⑥其余樂器的使用也注意在音樂進行中原則上保持左右聲部的大體均衡,不能長時間的偏移一邊。
二、 整體及各聲部混響效果的設置
混響的定義是:“許多次的回聲”?;芈曅Ч欣跇逢犚羯母萌诤停舱驗橛辛嘶祉懶Ч攀?a href=http://m.dryriverboys.com/yueq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樂器音色顯得圓潤、響亮,樂隊有粘性、有水份。在后期制作時對混響的設置一定要細而甚之,既不能為追求清晰而把混響設得太小,也不能為了追求宏大渾厚的音響效果而把混響設置的太大。而且各聲部混響和縱向聲像還有很大的關系,不同音色對混響的反應也有很大差別。在先安排好聲像前后層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音色的需要來設置。凡屬顆粒性類的音色如豎琴、弦樂器撥奏、鍵盤類樂器、高音打擊樂器等應設大一些的混響以增加余音,這樣可以使這類樂器能更好地穿融在樂隊中,使這些樂器不顯得太“干”;相反,凡屬較濃重較粘厚類的音色如電貝司,偏低的弦樂拉奏、定音鼓、各種大鼓等則不宜用太大的混響,以免產生混濁的效果,影響透明度;其它中音區(qū)的弦樂器、銅、木管等用稍大些的混響群感會好些。當然這里所說的大小只是個相對概念,如果在軟件參數界而上用0-127之間數值的變化來控制的話,可按以16為單位分成8級深度來設置,在此基礎上再做細微的調整。當然,最終還是靠聽覺來決定總的效果的。
midi音樂的層次好壞,清晰度是否分明,與你設置的混響、合唱、音量、亮度、聲像等信息有著不可缺少的關系,而混響在這些信息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祉憛岛线m,整體樂隊的清晰度就高,層次就分明,反之樂隊的效果就可能干巴巴的,層次不清,或混濁一片。
1、 貝司是樂隊的基礎,通常混響參數應在45以下,特殊的貝司SOLO除外。
2、 吉它應分為三類:主奏類、節(jié)奏套子類、分解和弦類。
?、?主奏吉它混響應在115以上,以展示它獨特的地位。
?、?節(jié)奏套子類吉它,被分配給兩種(左右聲道),并且以不同的節(jié)奏出現,造成左右搖動的聲響感,通常將兩把吉它的混響參數分別設置,有時盡管它們的音色相同,混響大小卻不同,這樣就構成了兩把吉它有遠有近,有明有暗,使不同的節(jié)奏型都能體現,保證了樂隊的層次分明和節(jié)奏清晰。通常將它們的混響設置在75-95之間,例如左聲道上75-85,那么右聲道是85-95或反之。
③ 分解和弦類吉它主要增加了樂隊的流動感,有一種背景感,將和聲的節(jié)奏律動改為分解律動。這類吉它也用兩軌(左右分開),并使用不同的分解音型?;祉懺O置在65-85之間,例如左聲道是65-75之間,那么右聲道是75-85,或反之。
?、?鋪底聲部常使用長弦樂群音色和較暗較長的音色,它像一種粘合劑,將各類樂器的不同個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另外它還起到一種特殊的和聲背景效果,所以混響參數不宜過小,否則會使背景突出,構成前景一般應在120以上,將它推至后景。另外它的音量也不宜過大,音量與混響成反比。
?、?鼓組。鼓組理論上應在貝司之后,背景長音之前,因此混響參數應在54-74之間,這樣在聲像的正中央就有三層,第一層是貝司,第二層是鼓組,第三層是背景,加上左右兩邊的吉它伴奏,就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伴奏群體了。
?、?鋼琴。由于鋼琴自身有延音踏板,因此它的混響不宜過大,應設置在35以下,如果你不使用踏板,或軟件中不具備踏板功能,應增加混響(65-85)以彌補沒有延音的不足。
⑦ 弦樂群。大約要分兩組,硬弦樂和軟弦樂。弦樂群的功能在于復調、樂句間補、加花及復調性的鋪底,混響設置是修飾弦樂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弦樂高高飄起,同時又有穩(wěn)定的距離感,讓弦樂群更優(yōu)美、親切和流暢。通常將硬弦樂的混響設置在95-115之間,軟弦樂混響設置在80-105之間,這是應為軟弦樂的反應慢,因此它的混響設置較小。同類型的管弦樂隊作品制作所使用的混響比例也不盡相同。速度快、節(jié)奏密重的作品混響要控制,慢板和抒情的作品可適當增加混響,獨奏樂器要自由一些。
?、?管樂。分為獨奏管樂和合奏管樂兩類,獨奏管樂的混響設置與獨奏吉它類似,應在整體樂隊的上面,所以應在110以上。合奏管樂除在亮度和力度上正確處理外,混響應在75-85之間。
混響小更親切,混響大更遼闊。
在混響使用上與弦樂隊有所不同,電聲樂隊的織體部分流動性很強。
(1) 踩鈸和立鈸富有動感和穿透力,常常就在中景前,一般混響相對小。(2)背景長音只是一個“人工混響”,混響量可稍大,音量適量小,稍微模糊也無妨。(3)弦樂可適當往中后景放。(4)銅管可酌情放在前景與后景的中間。
在樂器的使用上,比如把不同牌子型號的合成器的同音色疊用,增加厚度;使用兩種相同音色相反聲像來替代一種音色的固定定位,加大空間感;兩種相同的音色微調其一的音高和時音差,造成更濃的群感等等。也可把若干種手法結合使用。還可利用合成器的內置包絡發(fā)生器、濾波器等修改音色。由于混響、聲像、合唱、音量、延時等許多效果和控制器都可連續(xù)可調,你可以在樂曲進行當中實時的讓某個聲部作動態(tài)變化;比如鋼片琴由左到右,口琴由遠到近等。
三、 合唱效果的使用
合唱效果能有效的把音色加厚,單個樂器會因合唱效果器的調大而變得飽滿圓潤,群感類的音色會因加大合唱而顯得深厚寬廣。所以在后期音色的修飾上要仔細的調整各軌音色的合唱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大合唱參數,因為那樣一來會使有些音色由于過于沉厚而走樣;二來整體效果會因各音色的偏厚而損失高頻,聽起來感覺發(fā)悶,混濁且層次感差,所以大原則是首先照顧群體類音色;其次才是各性化的音色。而且有些個性較強的音色加多了合唱效果反而會過于做作而流于虛假,如木管組樂器、豎琴、鋼琴等。合唱效果在電聲樂器的配器中,尤其在吉它類樂器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電貝司除外)。加上它之后那種豐
滿的雜音;寬闊的聲場在奏分解和弦時及在加失真等效果的SOLO(獨奏)吉它上都能產生理想的好效果。
打擊樂器在加合唱效果時則要區(qū)別對待。大多數情況下加大一些的合唱效果是很好的。顫音效果的三個參數項;顫音速度、顫音深度、顫音延持。延遲數值小是發(fā)音后馬上就顫;數值大時是發(fā)音后一會兒再顫起來。顫音的制作與樂曲風格、樂器種類等有關。
濾波器包括兩個參數,平時缺省設置都是0,調制范圍是-64至+63。
1、截止頻率:調高時聲音度亮而??;調低時音色變悶而暗。
2、諧振:高數值會產生“啪啪”音的效果;低數值時只是變悶而暗。
調制這兩個參數可以有效地加工銅管樂器、節(jié)奏吉它、獨奏吉它等,提高聲音亮度,使銅管變尖銳脆亮;制造它的特殊效果等。其它各種音色也會因調制這兩個參數而產生一些意外的變異和特殊效果。
聲音包絡線這部分更是屬于音色編輯范疇的。
1、 起音時值加大公使音頭變硬,減小使音頭變軟。
2、 衰減時值,在按住琴鍵時,加大會使聲音延持消失,反之則聲音消失快。
3、 釋音時值,在放開琴鍵后產生上項效果。
控制器作為一種midi信息,在豐富midi音樂的表情,創(chuàng)造真實感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眾多的控制器就是決定這些音符如何發(fā)音。所有音色的亮暗、強弱、顫音等技巧變化,樂隊整體的音響效果,都可以由控制器決定。如果制作midi音樂不考慮控制器的設置,其結果必然是呆板生硬的。
調音臺是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設備,用它進行后期制作,將前期錄音過程中獲得的音頻信號通過調音臺進行混音合成處理。
用電腦音樂系統(tǒng)制作音樂,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去設計使用音色和空間,面不必顧忌與現實是否吻合。你可以把任意一個音色置于你想象中的遠、近、左、右任意一個位置。制作精良的音樂作品,會使你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每件樂器的位置所在,并且好象身臨其境的置于一個美妙的聲場空間中。
制作從遠到近。一個聲音離你越近,音量越響,聲音越亮(高頻成分越多),音色越“干”(直達聲越多)。相反,聲音離你越遠,音量越小聲音越悶,音色“濕”而越顯含混(反射聲越多)。一個樂隊的“景深”和縱深感的形成與此有關。
如何把使用的樂器按演奏的擺法盡可能合理地拉寬排開也是一件較易的事,但如何拉開樂器前后的距離并產生縱深感則要結合混響。當你把某個聲部混響加大時,這個聲部的發(fā)音點肯定就會聽起來覺得遠了一些,這樣,當我們把不同聲部的混響值設得不一樣時,它們就產生了前后的距離感。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在安排左右聲像的同時把前后聲像也安排出來,樂隊就有了縱深感和層次感。你可以人為地為不同的樂器音色做不同的效果處理,模擬和制造出一個“真”的或“假”的空間來。你可以設想一個樂隊所處的演奏空間。它可能是教堂、音樂廳、房間等等。在一般情況下,選擇其中一種混響方式(通常一次只能選一種);也可能是創(chuàng)造實際不存在的特殊空間,比如想營造一種虛無縹緲、神秘和遠古、太空的氣氛等,這種空間運用實際上是作曲家想象出來的。
樂隊應該是主體的,有前后,也有左右。因此你要為每一個樂器增減適當的混響。這是制作一首樂曲所不可忽視的手段。可以為某些聲部臨時插入完全不同類型的效果。也就是說假設一個人在大教堂中演奏,而另一個人在一個小房間中演奏,雖然兩人所處聲場截然不同,但卻是一首樂曲中的兩個角色。聽起來會感覺與眾不同。這種“跨越時空”的聲音處理手段對非常規(guī)音樂作品的制作有時非常有用。
①樂隊的聲像安排各不相同,爵士鼓組因廠家已預制好,原則上不必再改動。零碎打擊樂器可酌情安排;
②低音樂器,如電貝斯根基與聲音定位不明顯一般放在中間;
③作為織體的吉它和(電)鋼琴音區(qū)相近,可適當左右對稱;
④小提琴則偏左,大提琴偏右;
⑤遇到大段的獨奏聲部,可適當考慮往中間附近安排;
⑥其余樂器的使用也注意在音樂進行中原則上保持左右聲部的大體均衡,不能長時間的偏移一邊。
二、 整體及各聲部混響效果的設置
混響的定義是:“許多次的回聲”?;芈曅Ч欣跇逢犚羯母萌诤停舱驗橛辛嘶祉懶Ч攀?a href=http://m.dryriverboys.com/yueq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樂器音色顯得圓潤、響亮,樂隊有粘性、有水份。在后期制作時對混響的設置一定要細而甚之,既不能為追求清晰而把混響設得太小,也不能為了追求宏大渾厚的音響效果而把混響設置的太大。而且各聲部混響和縱向聲像還有很大的關系,不同音色對混響的反應也有很大差別。在先安排好聲像前后層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音色的需要來設置。凡屬顆粒性類的音色如豎琴、弦樂器撥奏、鍵盤類樂器、高音打擊樂器等應設大一些的混響以增加余音,這樣可以使這類樂器能更好地穿融在樂隊中,使這些樂器不顯得太“干”;相反,凡屬較濃重較粘厚類的音色如電貝司,偏低的弦樂拉奏、定音鼓、各種大鼓等則不宜用太大的混響,以免產生混濁的效果,影響透明度;其它中音區(qū)的弦樂器、銅、木管等用稍大些的混響群感會好些。當然這里所說的大小只是個相對概念,如果在軟件參數界而上用0-127之間數值的變化來控制的話,可按以16為單位分成8級深度來設置,在此基礎上再做細微的調整。當然,最終還是靠聽覺來決定總的效果的。
midi音樂的層次好壞,清晰度是否分明,與你設置的混響、合唱、音量、亮度、聲像等信息有著不可缺少的關系,而混響在這些信息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祉憛岛线m,整體樂隊的清晰度就高,層次就分明,反之樂隊的效果就可能干巴巴的,層次不清,或混濁一片。
1、 貝司是樂隊的基礎,通常混響參數應在45以下,特殊的貝司SOLO除外。
2、 吉它應分為三類:主奏類、節(jié)奏套子類、分解和弦類。
?、?主奏吉它混響應在115以上,以展示它獨特的地位。
?、?節(jié)奏套子類吉它,被分配給兩種(左右聲道),并且以不同的節(jié)奏出現,造成左右搖動的聲響感,通常將兩把吉它的混響參數分別設置,有時盡管它們的音色相同,混響大小卻不同,這樣就構成了兩把吉它有遠有近,有明有暗,使不同的節(jié)奏型都能體現,保證了樂隊的層次分明和節(jié)奏清晰。通常將它們的混響設置在75-95之間,例如左聲道上75-85,那么右聲道是85-95或反之。
③ 分解和弦類吉它主要增加了樂隊的流動感,有一種背景感,將和聲的節(jié)奏律動改為分解律動。這類吉它也用兩軌(左右分開),并使用不同的分解音型?;祉懺O置在65-85之間,例如左聲道是65-75之間,那么右聲道是75-85,或反之。
?、?鋪底聲部常使用長弦樂群音色和較暗較長的音色,它像一種粘合劑,將各類樂器的不同個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另外它還起到一種特殊的和聲背景效果,所以混響參數不宜過小,否則會使背景突出,構成前景一般應在120以上,將它推至后景。另外它的音量也不宜過大,音量與混響成反比。
?、?鼓組。鼓組理論上應在貝司之后,背景長音之前,因此混響參數應在54-74之間,這樣在聲像的正中央就有三層,第一層是貝司,第二層是鼓組,第三層是背景,加上左右兩邊的吉它伴奏,就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伴奏群體了。
?、?鋼琴。由于鋼琴自身有延音踏板,因此它的混響不宜過大,應設置在35以下,如果你不使用踏板,或軟件中不具備踏板功能,應增加混響(65-85)以彌補沒有延音的不足。
⑦ 弦樂群。大約要分兩組,硬弦樂和軟弦樂。弦樂群的功能在于復調、樂句間補、加花及復調性的鋪底,混響設置是修飾弦樂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弦樂高高飄起,同時又有穩(wěn)定的距離感,讓弦樂群更優(yōu)美、親切和流暢。通常將硬弦樂的混響設置在95-115之間,軟弦樂混響設置在80-105之間,這是應為軟弦樂的反應慢,因此它的混響設置較小。同類型的管弦樂隊作品制作所使用的混響比例也不盡相同。速度快、節(jié)奏密重的作品混響要控制,慢板和抒情的作品可適當增加混響,獨奏樂器要自由一些。
?、?管樂。分為獨奏管樂和合奏管樂兩類,獨奏管樂的混響設置與獨奏吉它類似,應在整體樂隊的上面,所以應在110以上。合奏管樂除在亮度和力度上正確處理外,混響應在75-85之間。
混響小更親切,混響大更遼闊。
在混響使用上與弦樂隊有所不同,電聲樂隊的織體部分流動性很強。
(1) 踩鈸和立鈸富有動感和穿透力,常常就在中景前,一般混響相對小。(2)背景長音只是一個“人工混響”,混響量可稍大,音量適量小,稍微模糊也無妨。(3)弦樂可適當往中后景放。(4)銅管可酌情放在前景與后景的中間。
在樂器的使用上,比如把不同牌子型號的合成器的同音色疊用,增加厚度;使用兩種相同音色相反聲像來替代一種音色的固定定位,加大空間感;兩種相同的音色微調其一的音高和時音差,造成更濃的群感等等。也可把若干種手法結合使用。還可利用合成器的內置包絡發(fā)生器、濾波器等修改音色。由于混響、聲像、合唱、音量、延時等許多效果和控制器都可連續(xù)可調,你可以在樂曲進行當中實時的讓某個聲部作動態(tài)變化;比如鋼片琴由左到右,口琴由遠到近等。
三、 合唱效果的使用
合唱效果能有效的把音色加厚,單個樂器會因合唱效果器的調大而變得飽滿圓潤,群感類的音色會因加大合唱而顯得深厚寬廣。所以在后期音色的修飾上要仔細的調整各軌音色的合唱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大合唱參數,因為那樣一來會使有些音色由于過于沉厚而走樣;二來整體效果會因各音色的偏厚而損失高頻,聽起來感覺發(fā)悶,混濁且層次感差,所以大原則是首先照顧群體類音色;其次才是各性化的音色。而且有些個性較強的音色加多了合唱效果反而會過于做作而流于虛假,如木管組樂器、豎琴、鋼琴等。合唱效果在電聲樂器的配器中,尤其在吉它類樂器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電貝司除外)。加上它之后那種豐
滿的雜音;寬闊的聲場在奏分解和弦時及在加失真等效果的SOLO(獨奏)吉它上都能產生理想的好效果。
打擊樂器在加合唱效果時則要區(qū)別對待。大多數情況下加大一些的合唱效果是很好的。顫音效果的三個參數項;顫音速度、顫音深度、顫音延持。延遲數值小是發(fā)音后馬上就顫;數值大時是發(fā)音后一會兒再顫起來。顫音的制作與樂曲風格、樂器種類等有關。
濾波器包括兩個參數,平時缺省設置都是0,調制范圍是-64至+63。
1、截止頻率:調高時聲音度亮而??;調低時音色變悶而暗。
2、諧振:高數值會產生“啪啪”音的效果;低數值時只是變悶而暗。
調制這兩個參數可以有效地加工銅管樂器、節(jié)奏吉它、獨奏吉它等,提高聲音亮度,使銅管變尖銳脆亮;制造它的特殊效果等。其它各種音色也會因調制這兩個參數而產生一些意外的變異和特殊效果。
聲音包絡線這部分更是屬于音色編輯范疇的。
1、 起音時值加大公使音頭變硬,減小使音頭變軟。
2、 衰減時值,在按住琴鍵時,加大會使聲音延持消失,反之則聲音消失快。
3、 釋音時值,在放開琴鍵后產生上項效果。
控制器作為一種midi信息,在豐富midi音樂的表情,創(chuàng)造真實感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眾多的控制器就是決定這些音符如何發(fā)音。所有音色的亮暗、強弱、顫音等技巧變化,樂隊整體的音響效果,都可以由控制器決定。如果制作midi音樂不考慮控制器的設置,其結果必然是呆板生硬的。
調音臺是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設備,用它進行后期制作,將前期錄音過程中獲得的音頻信號通過調音臺進行混音合成處理。
上一篇:KTV調音員音響操作指南
下一篇:聲卡與數字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