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粵劇情況
隨著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少在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打壓的文化事業(yè)亦開始重生,其中包括粵劇。二十多年間,不少粵劇團紛紛在內地涌現,遍布廣州、佛山等地。同時間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當重視粵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和歷史題材,打造出狠多的粵劇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煙記》、《奇情記》等劇目,其中《奇情記》還取得廣東省藝術節(jié)8項大獎。而該粵劇團在國內演出常達100場以上,并經常遠赴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而在其他華人社會如香港,由于經濟發(fā)展,大量新興娛樂事業(yè)涌現,粵劇的觀眾群亦因而日趨老化。大部分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視看粵劇是一種老套的行為,對粵劇加以排斥。加上粵劇界亦面對欠缺新血的問題,遂不斷推出措施解決問題。
公元1995年底,香港粵劇發(fā)展有限公司-“粵劇之家”與香港教育署合辦“中國戲曲推廣計劃”,利用講座及巡回演出等活動來培養(yǎng)教師與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的興趣。如香港八和會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在1996年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公元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但由于學生人數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現問題,香港演藝學院主動解除和八和會館的合作關系,八和粵劇學院只有十二名學生及兩名導師繼續(xù)留下。雖然如此,香港各間大學仍然設有粵劇學術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公元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及成立于公元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大學音樂系也有有關粵劇的課程。
公元2005年8月,粵劇表演場地新光戲院由股權易手,新業(yè)主突然宣布不再出租予粵劇劇團,現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的汪明荃代表粵劇界與新光戲院的業(yè)主商討續(xù)租,希望業(yè)主為了香港粵劇界的前途而準許新光戲院以現時的租金續(xù)租三年。會后,雙方召開記者招待會。汪明荃在記者會上直指香港政府的各個局長口里說支持本地藝術發(fā)展,但對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會,是只說不做,并炮轟政府只提供位置為偏僻的高山劇場作為粵劇表演場地,最后要身為香港民政局長的何志平承諾增撥資源大搞。公元2007年,香港大學人文基金所資助的(粵劇小豆苗:融合中國語文科新高中課程計劃)希望促使粵劇成為新高中課程選修單元-(戲劇工作坊)的成員。
雖然各地的粵劇發(fā)展不一,但面對外來的競爭,粵劇或者戲劇藝人都嘗試革新粵劇。譬如在唱說語言方面作大膽嘗試。公元1947年,香港華仁書院的華仁戲劇社主席黃展華,開始創(chuàng)作“英語粵劇”,把狠多傳統(tǒng)粵劇改用英語來表演,譬如《佳偶兵戎》、《姻緣叁訂》、《鴉雀如何作鳳凰》及《王昭君》。在新加坡方面,敦煌劇坊主席黃仕英也投入英語粵劇的事業(yè),除了排練英語粵劇全劇《清宮遺恨》,還創(chuàng)作馬來語粵劇《拾玉鐲》,希望能夠向海外推廣中國戲曲文化。有些則在題材方面著手。公元2001年,羅家英、秦中英、溫志鵬等人把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改編為粵劇《英雄叛國》。
中國內地除了把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為粵劇《豪門千金》,還作其他方面的嘗試。公元2004年8月,中國首部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