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到水磨調(diào)(五)
作者: 來源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梁辰魚得魏良輔唱曲之傳后作傳奇《浣紗記》
魏良輔改革昆山腔并規(guī)范了“水磨調(diào)”的唱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這個新腔要繼續(xù)得到完善和發(fā)展,還需要有更多的唱曲家的實踐和研究,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擴展影響。這就需要幾代傳人的努力和走向戲臺。
據(jù)明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魏良輔改革昆山腔,昆山“梁伯龍聞,起而效之”,他考訂元劇,自翻新調(diào),與鄭思笠、唐小虞、陳梅泉等五七人,精研音理。當時,唱曲與聽曲者“取聲必宗伯龍氏,謂之昆腔”,可謂“梁派”。嘉靖末隆慶初,昆山又有一派張新的“張派”,對昆腔新聲仍不滿足,“乃取良輔校本,出青于藍”,他與趙瞻云、雷敷民和其叔張小泉(魏良輔的學(xué)生),踏月郵亭,往來唱和,號稱為“南碼頭曲”。跟隨他學(xué)曲的有顧氏兄弟仁茂、靖甫,仁茂授陳元瑜,靖甫授謝含之,“為一時登壇之彥”。張派實際是“稟律于梁,而以其意稍為均節(jié)”,標新立異而已。其時梁派的聲譽很大,鄭思笠的學(xué)生李季膺,就被人稱為“嫡派”。無論梁派、張派,都可以看作是魏良輔的傳人。猶有無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