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的形成簡介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花鼓戲(臨湘花鼓戲)起源于臨湘境內(nèi)龍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流傳通城、崇陽。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特別是其中的“琴腔”運氣酣暢,韻味醇厚、格調(diào)新穎,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陽人民的喜愛。
光緒中葉,岳陽花鼓戲“琴腔”藝人蔣傳玉、彭瑞生等率班來崇陽、通城演唱,主奏樂器為大筒胡琴。因唱腔是以“琴腔”故稱其為“提琴戲”。后來岳陽戲班解散,岳陽花鼓戲“琴腔”藝人蔣傳玉、彭瑞生落戶崇陽華陂定居,授徒傳藝,當?shù)厮斐霈F(xiàn)業(yè)余的戲班。通城人李兆時等在演唱中,逐漸吸收當?shù)孛窀栾L格,后來藝人又把岳陽花鼓戲的“琴腔”和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調(diào),山歌民樂與長沙(益陽)花鼓戲部分腔調(diào)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誕生了一個新的劇種――通城花鼓戲(提琴戲)。
上一篇:常德花鼓戲戲班介紹
下一篇:花鼓戲的發(fā)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