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多元化高中音樂欣賞教學
摘自:《瀏覽網(wǎng)》
[摘要]:本文是以教學認識論、藝術教育論、音樂美學、音樂審美心理學等為理論依據(jù),提出目前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實施多元化音樂欣賞教學的途經(jīng)與方法,論述實施多元化音樂欣賞的教育功能以及對教師的發(fā)展和要求。使音樂欣賞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趨于多元化。
[關鍵詞]:高中音樂、欣賞多元化
音樂作為學校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學科,它是加強美育的主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時也是輔德、益智、健體、促勞的重要課程。它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容忽視的是,我們的高中音樂欣賞教育,大多被限制在簡單的相關音樂知識的介紹與欣賞音樂作品上,使音樂欣賞停留在表層,使學生很難得到對音樂的深層的鑒賞能力與美感趣味。造成這一狀況的關鍵在于將音樂作為一種單一的對象加以對待,教學形式與教學內(nèi)容過于單一。
高中音樂欣賞的內(nèi)容可說是縱橫古今幾千年,橫貫東西幾萬里,包含了各類音樂作品(民歌、藝術歌曲、群眾歌曲、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歌劇舞劇音樂、民族器樂、管弦樂、室內(nèi)樂、交響樂和協(xié)奏曲等),各個中外歷史時期(中國古代、中國近現(xiàn)代和西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民族樂派、現(xiàn)代音樂等)的音樂作品,可謂是琳瑯滿目,豐富多彩,仿佛藝術百花園中的鮮艷花朵。然而,當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如果不對教材深入的挖掘,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上了幾課以后,似乎就沒有什么內(nèi)容好上了,仔細看看教材呢,覺得很多題材“缺乏趣味,擔心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不太適合拿進課堂”。在這里,我想舉一個例子:在成千上萬的鋼琴作品中,我們都會認為有些作品很優(yōu)美,很好聽,但有些作品則“不太好聽”。但是,如果一位彈奏功底深厚,表現(xiàn)力強的演奏者來彈奏呢,我們又會覺得這些“不太好聽的”音樂現(xiàn)在聽起來也是那么的優(yōu)美動人!上音樂課也是一樣的道理,音樂不是一門孤立的藝術,要對音樂作品本身以及與音樂作品相關的文化知識深入的挖掘,多元化的展現(xiàn),才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音樂美的熏陶!
我覺得音樂欣賞教學的多元化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是教學內(nèi)容的多元化。
我覺得分析一件音樂作品無外乎從兩個方面入手,及音樂本身與音樂的外延,音樂本身就是音樂的表現(xiàn)手段:節(jié)奏、旋律、和聲織體、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調(diào)式、曲式等,作為一名普通的學生(與專業(yè)學習過音樂的同學相比較而言)要很透徹的弄清楚這些問題,我覺得是不實際的,因為普通的高中生實際上并沒有掌握多少音樂專業(yè)知識,如果我們高中音樂欣賞課過多的就音樂本身進行闡述,效果肯定不佳,所以高中生欣賞音樂以感性聽覺為主。當然,旋律、節(jié)奏、曲式、音色等基礎問題是應該知道的。高中階段的學生,通過近十年的文化學習,文化知識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厚的功底,而且正處于旺盛求知欲的年華,對與音樂相關的文化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覺得,在教學內(nèi)容上,多以文化的角度,欣賞音樂,效果更佳。音樂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不是某種單一的事物,音樂就其本質(zhì)而言,它和其它藝術一樣,總是特定文化的產(chǎn)物。音樂之與文化,正如一棵樹木,離不開它賴于生存的土壤。南京藝術學院的劉承華教授在《以文化激活音樂》一文中談到音樂與文化時說“一種藝術的獨特的美根植于產(chǎn)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一個活的,具有無限生命力和生發(fā)力的根,藝術只是她所孕育的一朵艷麗的花朵。”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要想喚醒她的藝術魅力,使她重新獲得生命力,“就必須再次將它復接到文化之根上”
下面我將結(jié)合我的教學體會,談談音樂欣賞教學內(nèi)容的多元化。
一、視覺藝術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教學設備與教學環(huán)境也逐步在變化,多媒體設備逐步應用到了音樂教學課堂。美術和音樂是姐妹藝術,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當我作曲時,心里總是描繪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視覺藝術不僅包括美術、還包括各種攝影圖片、音樂演出錄像、歌舞錄像以及電影、動畫FLASH等等。
例如在欣賞《藍色多瑙河》時,在介紹多瑙河以及奧地利這些地理知識時,
使用了高清晰的網(wǎng)絡下載的電子地圖GOOGLEEARGH,從高空俯瞰歐洲大陸,一條雄偉壯闊的大河逐漸展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再輔以精美的多瑙河攝影圖片加以解釋,這樣便對多瑙河有了一個很深的印象,從而對欣賞樂曲增加了興趣。又如,欣賞中國民族歌曲時,以相關的風光圖片、獨特的民居以及服飾藝術等畫面,在播放音樂時畫面也同步自動播放,這樣可以增進學生對產(chǎn)生這樣的歌曲的這片土地的了解,真正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歌”。民歌的欣賞還可以結(jié)合民族舞蹈的欣賞同時進行,這樣效果更為理想。至于很多音樂的演出錄象以及跟音樂相關的電影片段的使用就不用我多說了。
二、文學藝術與音樂欣賞課
文學與音樂(甚至加上舞蹈)本來就是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在中國的遠古時期到周代,詩歌、音樂、舞蹈往往合在一起,稱為樂舞。我們的史書《左傳》上有一篇文章“季扎觀樂”,他觀的“樂”就是魯國保存下來的西周的一種口中唱著《詩經(jīng)》里的詩,同時跳著舞的綜合藝術。這說明文學與音樂本身就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光中國是這樣,在西方,西方文學史的歷史經(jīng)歷了古希臘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文學、古典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現(xiàn)代主義文學時期等時期,跟音樂發(fā)展的歷史非常接近。
音樂離不開文學,我們的音樂課自然也離不開文學。在我們的音樂欣賞課中,發(fā)掘音樂作品的潛在的文學內(nèi)涵,可以增進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例如在欣賞古琴曲《流水》時,講古琴的歷史,引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詩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jīng)產(chǎn)生于2500年以前,一件樂器從產(chǎn)生,到流傳開來,最后影響到詩歌,需要經(jīng)歷約500年時間,所以我們推測琴這件樂器應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里,我們引用了學生在語文課中所學習過的詩句來推導古琴的歷史,顯得通俗易懂(實際上考古學上也是這樣推來的),而且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琴的悠久歷史。在歷史長河里,琴樂的發(fā)展與文人階層的關系猶為密切,相傳孔子就會演奏古琴,而司馬相如,嵇康等文人都是演奏琴的好手,在與琴相關的故事中,“高山流水”可說是傳之最久而又最廣的一則佳話。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在曠野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海。伯牙乃嘆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遂引為知音。期一年,子期死,伯牙乃絕琴,從此不復鼓也。悠遠的故事,正如悠遠的琴音,讓人聽之,神往不已。
又如在欣賞《十面埋伏》時,為了把這場戰(zhàn)爭講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zhàn)斗后面臨失敗的慨嘆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最后兩段“項王敗陣”與“烏江自刎”中所表現(xiàn)的蒼涼、悲哀與明朗歡快交替的情緒,我把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抄寫在黑板上,學生就容易理解這兩個樂段中“明朗歡快”的情緒是為了表現(xiàn)楚王項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對楚王項羽的較高評價。這節(jié)欣賞課引用了兩首古詩,增進了學生對樂曲的理解。
三、哲學與音樂欣賞課
音樂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和哲學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感情與理性的高度統(tǒng)一揭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