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中國音樂史 >

淺談20世紀中西方音樂關系

作者:神經(jīng)小馬甲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整個20世紀的歷史是中國近代發(fā)展的歷史,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轉型。整個社會文化,人們的思考方式,社會價值取向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中國被迫接受外來文化開始,直至今日自主的有選擇的接受外國文化。這期間對于國樂,西樂。二者之間的關系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過。

 

一、學堂樂歌之前的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閉關的中國第一次被迫向外敞開國門。外國文化一擁而入。這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音樂史學領域也有人主張將此當作中國古代與近現(xiàn)代音樂史的分界點。因為從這一時刻起,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開始不斷的受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在此時,在中國有人或有意或無意的開始向國人介紹西方音樂。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清同治,光緒年間的洋務運動的興起。清王朝中的一派人,主張推行“自強新政”,強調“師夷長技以制夷”最早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們走出國門,向西方學習一切認為可以學習的東西。很自然的。也見識到了西洋的音樂文化。他們將他們的所感所悟形之于筆墨。在很多記載中記載了西洋的樂器,歌舞,音樂會,儀式音樂場面等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一方面文獻可見于《小方齋輿地從鈔》(王錫棋編刊于1877-1897年間)。洋務運動人士雖然到西方目睹一個廣大的音樂世界。得出了結論。即是堅守夷夏之別的禮樂觀。對西方音樂采取不承認不準學的態(tài)度。通過對中西方音樂的對照比較。初識彼此之異同。卻得出了西樂“然不可以行之中國”的結論。僅僅只有少數(shù)人,在對西方音樂的觀照中,開始萌發(fā)出微弱的對中國音樂進行改良的意愿。雖然微弱,但也實屬難能可貴了。

雖然洋務派運動沒有將西方音樂文化帶入中國。但是在客觀上將一種“向西方學習”的思維方式傳遍了中國。洋務運動失敗后不久。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即開始倡導維新變法運動??涤袨?989年向光緒皇帝上書《請開學校折》,向皇帝介紹德國的學制。大力倡導開辦新式學校。在這個奏折中,第一次明確的提出必須把“歌樂”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科目。而所謂的“歌樂”就是新式唱歌課。雖然戊戌變法沒有成功。但是百日維新期間。全國各地建立了不少的新學堂。很多學堂開設了“音樂唱歌課”隨著新學堂的建立。我國近代學校教育邁出了第一步?!皩W堂樂歌”這一名詞也隨之出現(xiàn)。并且拉開了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歷史的大幕。

二、學堂樂歌時期中西方音樂文化關系

從學堂樂歌開始,西方的音樂文化開始逐漸系統(tǒng)的傳入中國。很必然的,關于國樂與西樂孰重孰輕,誰好誰壞。該如何取舍的問題。也擺在了眾位音樂先行者的面前。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篇署名“匪石”,題為《中國音樂改良說》的文章。此文刊登在留日學生浙江同鄉(xiāng)會所編的《浙江潮》月刊第六期(1903年6月)上。文章的作者留學日本,感受到了音樂唱歌在學校教育,政治宣傳和人民生活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同時在同中國傳統(tǒng)音樂進行比較之后。得出了中國音樂是“為寡人而非眾人的”,“無進取之精神而流于卑靡”,為此,他主張效法日本明治維新,輸入西洋音樂,用以替代中國音樂。即將中國音樂全部抹煞。用西洋音樂來替代。這種做法自然是片面的。但是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一種激進精神。在那個時代如此的一篇文章,對于推廣西樂也有莫大的貢獻。

同時,學堂樂歌的倡導者,也是對學堂樂歌影響最大的一人――梁啟超,也在其著作中表明了自己對中西音樂關系的看法。在他的《飲冰室詩話》一書中,除了對學堂樂歌作了詳盡的論述。將學堂樂歌,音樂唱歌課提升到了學校教育“萬不可缺”的高度。而且極力主張發(fā)展中國自己的新歌曲創(chuàng)作。他認為應當改變中國音樂過于“靡曼”缺乏“發(fā)揚蹈厲之氣”的缺點。改用那些“雄壯活潑,音節(jié)激昂”的音調。但是他不同于以西方音樂提到中國音樂的主張。不贊成“全用西譜”,而要求“用西譜者十而六七,用國譜者十而三四”,并“參酌吾國雅、劇、俚三者而調和取裁之,以成祖國固有之樂聲?!泵黠@梁啟超的主張比較切實可行。而且加之他當時在政治文化界享有的聲明和地位。對于后來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以后再后來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學堂樂歌的推廣,中國第一批音樂家,音樂教育家,音樂活動家誕生了。沈心工,李叔同。曾志